戲論人聲

美聲劇藝思探究與情.人三部曲實踐

作者:張琳琳

  人  聲
   是
 音 樂 緣 宇 宙
  最原真的
   創
   造

這幾個看來像詩又不是詩的圖構字節,是今年四月以展演形式公開發表《戲論人聲-美聲劇藝思探究與情.人三部曲實踐》 跨域表演藝術專著的作者張琳琳,寫在新書封底為全文理念的總結,也是作者對人聲/音樂的原始意識。將這本書的第一頁翻開,首入眼簾的主述「『唱』給你聽」,直接闡明這是一本「有聲書」?還是「歌樂曲譜書」?不不不,誤會了!原來作者還說:「關於唱歌,我總在想……,唱法千百種!到底是哪一種?會讓人一聽就想靠近,並主動與之對話的。」原來作者本身是歌唱家,一位自小就在合唱團,一路唱到成為音樂藝術博士的女高音。到底是有多愛唱呢?唱歌是有這麼迷人呀!

這本書揭示張琳琳對所喜愛的人聲演唱與風格有深入的剖析,甚至進一步將其唱腔結合多元藝術形式,創造出嶄新的舞台表演語彙的歷程。當今科技時代的表演藝術,舞台上的商品儼然跨界是王道,再加上人類社會才剛歷經「大病初癒」的重擊,過去三年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考驗實猶如「真心話大冒險」,疫期社交距離的現實橫亙,讓堅持不離本業的表演藝術家們更得沉潛自持。

作者表示這本書亦可視為跨域表演的練功心法,就是通過「融」、「會」、「貫」、「通」四大階段的考驗,而這也正是張琳琳個人長期投入鑽研氣韻或運氣讓詩樂融合的獨到體會。從最親和的、人人皆可為的歌唱,透過詩詞去表露情感、傳達心意、更是感同身受,在歌聲裡她感受到生活與人是如此自然與完整貼合。「藝術」是作為「符號」或「代稱」的功能,當情溢乎辭的時候,藉歌唱所醞釀出「美」的感知時刻,正是對人的性靈啟發出良善作用的藝術價值吧。

從與愛唱歌的人一起唱(合唱),到自己一個人獨唱(聲樂),最後投入聲腔融合演唱(跨界美聲),這段音樂探索歷程女高音張琳琳視為專業與自我本源的私房對話。過去向來習慣從舞台視角望遠的獨唱者,以艱深的美聲唱法(註一)(Bel Canto)(張琳琳,2023:17)專注展現技術與花腔運行,雖感觀眾是能認同這門藝術,但掌聲外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直到一次在美國演唱的經驗,沙龍空間觀眾滿座稍嫌擁擠,鋼琴與我近靠著觀眾,在幾乎平視的位置唱著自己很熟悉但台下(西方觀眾)卻很陌生的歌曲。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註二)後接著是〈永遠的故鄉〉(註三),歌聲如慢火熬燉,最後現場「藝術美」的能量當下迸發,我邊唱邊瞥見觀眾正在拭淚,當下帶給我的震撼真實驗證了「音樂無國界」所傳遞的珍貴價值。這個永生難忘的異鄉音樂藝術文化分享經驗,彷如夜行森林仰賴的星象指引,自此成為我繼續探究奧妙人聲歌唱的光點。

過去的古典音樂家常被認為是偏好獨自深潛廣闊的技術大海,而忽略音樂的初衷是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關於這樣的歷程反思,書中張琳琳從對美聲劇研發到執行當中所經過的四大階段都給予一段的標題說明(註四),就可看出這位女高音對歌唱行為與音樂作用和藝術欣賞有別制式的期待。

「我希望人人都能藉由跨領域的思維和行動從生活中去學習。只要人們對差異多一分欣賞,就少一點分別心;對多元多一分包容,就少一點偏狹阻礙。對他人的專業多一分尊重,就是對彼此專業的認同和信賴。雖然這是一本談表演藝術跨領域的書,但最終我的想法是:跨界-超界-無界-∞」張琳琳說這是從她一步一腳印,自美聲跨域表演藝術的實踐當中獲得的體悟。那麼讓我們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問題,關於用何種唱法呢?老子說:「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附註:
註一:張琳琳,2023,《戲論人聲-美聲劇藝思探究與情.人三部曲實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註二:〈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文藝術歌曲1926年,作曲:趙元任,作詞:劉半農。
註三:〈永遠的故鄉〉台語藝術歌曲1998年,作曲:蕭泰然,作詞:吳景裕。
註四:「融」──先通透自我的專業領域。

後註:
新書最末頁用一線畫為總結,體現出唱是以氣息/呼吸運化為歌,其美妙在於一氣呵成的當下情感表達藝術。

封面設計:陳馥笙攝影。
花影《情.人》的「黑玫瑰」:Zwartkop(荷蘭語)俗稱黑玫瑰或黑美人(Black Rose, BlackBeauty)的多肉植物。為蓮花掌屬(Aeonium arboretum),其學名源自古希臘文帶有永恆之意。陽光飽足益發亮黑或紅紫,讓獨特的蓮座葉叢風姿更顯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