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沒有遠方

城市邊緣的鄉下人

作者:牧羊女

因為是鄉下人,童年青少年成長期間,時常在山間海邊嬉耍,日日無所事做,養成一切順其自然,很像家裡豬牢旁邊那苦楝樹,橫的直的長的極其自在且具生命力。鄉下女孩子讀書上學純屬偶然,沒有任何升學壓力,升不升學父母也不以為意。總之糊裡糊塗讀完小學,接著坎坷的國中3年是苦也不苦,卻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求學路,也是所有同學共同的記憶。3位姐姐大我10幾20歲,貧困令她們沒有受教機會,早年鄉下重男輕女觀念極深,加上生活艱困,姐姐們無緣上學,么女的我是幸運的。

隨時光前行,到了我這年代有更多的自由與機會,世界變寛濶了。

高 2那年,某個下午座位在我後面的2位同學,竊竊私語要如何投 稿,無意間聽到「投 稿」兩字,頓感趣味,當晚急就章1、2百字偷偷投到「金門日報」前身「正氣中華日報」,沒有被退稿,且印成鉛字。爾後投稿成為嗜好,再爾後把讀雜書當成日課。

17歲飄洋過海,離開母島開始無盡的鄉愁,坦白說日日都想回家,即使那是一個偏僻且貧困的地方,仍然隨時在招喚著我。島嶼西南方3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許許多多流淌而過的小故事伴我成長,不說怕遺忘。因此決定讓島嶼故事從土裡生長出來,親情友情愛情,一路走來不敢或忘,僅管路有平坦或凹凸,磕磕絆絆,終究必須越過,越想往前走,更多的是越想回望不富裕的童年,也是最富裕的童年。

幾乎所有年輕學子在少年15、20時離開島鄉,然後開始滿懐鄉愁,唱著「叫我如何不想她?」

每位少年少女都有一隻筆,用寫用畫寫詩寫文,寫浯江溪那汪水,一日一日長成現在這樣兒,還在想過了這村又那村,姨媽在山外、姑媽在瓊林,舅舅在下埔下,同學分佈各村落,親情友情網住153平方公里的島,難忘啊。

曩日,那沒有遠方的日子,父母的日常正是我們成長的軌跡,舉凡手足同窗朋友共同記憶 裡的清貧、笑聲、無知……許多古老物件、習俗,乃至跟著父親騎驢上山,在漫長過程如摺痕烙印,如血液般流竄全身,必須如實記下。

想到打赤腳流著鼻涕奔跑,想到一簍筐一簍筐番薯及剝不完殼的海蚵,想到沒有校舍的學子生涯,想到海運空運都不方便的年代……當時是沒有遠方的。

個人為了生計,曾經離開文學極遠,待孩子成年財務自由,退休金夠了,重出江湖圓一個寫作的夢。退休後一本《海邊的風》散文集,接著跨越詩領域,2019年首部詩集《井邊的故事》大膽面世,透過最直觀的感受及意象的無限延伸,所有的情感及事物就像被喚起了的靈魂。凡經過眼的凝視如季節的冷暖,月的圓缺、花的開落、時間的流逝、原鄉的回顧,或僅僅只是一件小物、一場相逢、一個日常……在在令自己感動,信手拈來能成詩句?勇敢出爐。有讀者說:「如山泉奔流而下,藉由作者豐沛的想像及素樸靈動的文字裡,一景一物也彷彿成了流動的音符」多麼激勵的話語,並說:「在閱讀的時刻,輕柔地在耳邊響起,叫人低迴品味。」

這會《島嶼,沒有遠方》甫出版,是否因為人們生活壓力大,竟然懷舊風受歡迎,一上博客來立刻上即時榜、分類排名均成績亮眼。自認運氣極佳,感謝衆神。浯島副縣長捎來訊息:「決不只是運氣,您太客氣了!我個人蠻喜歡鄉土文學的,看著看著就感覺呼吸著相同的空氣,經歷著相近的生活經驗,再透過您妙筆生花,將這些人、事、物、與情感躍然紙上,讓我們有幸讓思緒也徜徉一番,很開心!很享受!感謝牧羊女。」

諸如此類的回應,身為作者確實是莫大鼓舞。
身處台北這大都會半輩子,繁華有之,樸素有之。因為工作關係繞行大半個地球,曾被物慾橫流感染,買無數名牌包名牌衣物,過些時日總會沉澱自省,不是我要的啊。可歸根究底精神仍然是屬於鄉下的。讓自己回歸鄉村。
總之,每一位和我同時期成長的浯島鄉人們,終於各奔前程,編織屬自己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