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平線

作者、攝影:張薈茗

到了花甲之年,才開始學習筆耕與影像創作,覺得可以豐富我的心靈,便不斷學習與嘗試,感覺生活充實更有意義,也更瑰麗多彩。近五年來,展開一連串到田野及海岸線踏勘,以相機追焦和採訪,傾聽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也累積了豐富的社會印象,成為本書傳達的厚實紀錄。拋棄唯美空言文字,透過鏡頭聚焦喚醒對偏遠海鄉更多關懷,全書八萬餘字以報導為主軸,配合臨界點攝影呈現。

本書《予阮溫柔靠岸》共分三輯,收錄二十二篇報導文章,由於中國時報、磺溪文學獎等報導文學獎的肯定,才有勇氣集結出版這本書。

第一輯〈仝行仝命海兒女〉。書寫彰化沿海自大城至芳苑海域,因季節不同,水生物種具多樣性特色,許多漁婦跪爬挖取貝類,炎炎夏日,花巾就是最佳防曬保養品,她們打滾在海灘迷陣裡向大海討生活。三年前,新冠疫情席捲全台,三級警戒讓靠海營生起了大變化,因為自囚禁避疫,與外界有一道無形的城牆阻擋;幸好擁有這片海灘,當外地就業子女頓失生活依靠,紛紛回到海鄉避難討生活,海洋如同母親的臂彎,讓他們溫柔靠岸,獲得三餐溫飽與平安。

九十高齡的阿發伯由養蚵專家成了拾蚵人,幾次在刮風下雨或天寒地凍時,與他蒼涼彎駝的背影擦身而過,令人心生憐惜與敬畏。芳苑唯一元老級「牽牛花阿嬤謝素」,是當地僅存八頭海牛(黃牛)之一的主人,拉著歲月痕跡、踩著即將消逝的歷史足跡,這樣的畫面也令人動容。

嬿秀堅兀自認命,似一葉孤帆浮游在冰冷潮間帶、海田間,脆弱的身軀,任由激浪拍打,強風吹襲。長路漫漫展開失婚孤單的旅程,勇氣絕非天生,環境所迫,生命如此渺小卑微,寄寓於潮起潮落,大海是嚴厲的慈母,總不吝於給予。

還有柯金源導演全身背著裝備超過 二十公斤,像苦行僧一樣站在海上、泥灘地、田溝,受風吹日曬雨淋。多次近身採訪這許多生命舞台守護者,四十年來只專注做一件事,環境變遷全紀錄和資訊傳遞,柯導演是咱彰化囝仔,他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以他為榮。

本書第二輯〈海灣踏查地平線〉。海域創作需與潮汐時間對決,有幸與楊順發老師踏查全省海岸線貼近採訪,這位來自中鋼的藍領技術人員,輪著三班制班表,守著蒼茫海域,等待創作最佳光影素材,這樣的毅力令我折服。

疫情期間走訪大園鄉許厝港濕地,看潮來潮往淘洗灘地,碉堡孤伶伶地陷入歷史沈思,幾番風雨幾番愁苦。試問由碉堡觀景窗遙望外海,還會有幾許藍天?碉堡將成沈默堡島?還是沉沒寶島?

因為人為工程的嚴重破壞自然環境,藻礁遭到刮損,造成顆粒狀無法復原,也無法移地復育。漸漸在沙灘、潮池中消失,親臨海岸,可以感受到藻礁碎片增多,全世界唯一的「藻礁沙灘」就此諷刺地誕生。葉斯貴先生心中有無限的感慨與沉痛,伸手挖掘,捧著藻礁碎片對著我說:「我們這一代就像毀壞千萬年光燦大自然,傳統的敗家子,我的心在淌血啊!」

第三輯〈四季巡禮半線地〉。耆老高一鑫深信心中有太陽的人,才能產出有能量的食物。他參與搶救刀口下的耕牛與海牛,給予退役安養,傳達牛的生命價值,實踐人、牛相互依存的生活,也是田野間最美麗的風景。

「新和興」歌仔戲團一甲子以來的輾轉奮鬥過程,也看到台灣地方戲曲的興衰歷史,貧窮家常把小孩送進戲班當學徒,指望他們成名發財,全家跟著沾光,延續那曾是一段輝煌的歲月。

踏勘雲林六輕許厝港,有種身在沙漠的錯覺,看似平坦沙洲,卻危機四伏。與劉良惠大哥和洪信德校長一時不察,三人深陷膨粉沙陣裡,夜黑風高之際,幸得里長救援才有驚無險地脫困。

以行走天涯海角的意志捕捉鏡頭,每一次造訪此處總有陌生又熟悉的感動。感謝純樸、勤奮、善良的海鄉朋友們的熱情與協助,是驅策著我前進的動力。長輩們的生命故事,觸動、激發內心底層的能量,讓我能為偏鄉需要的人付出棉薄之力。愛與幫助的力量不設限,這些體驗讓我發現,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微光。

彷似前世今生注定,微妙的與他們相遇,很榮幸跟著他們入海、潦灘,看著他們推著厚重的野生蚵仔,回到岸上,不禁欣慰地誦起林央敏老師的詩句:「有情的海流會予阮溫柔靠岸」。

感謝多方因緣俱足,成就這本書的誕生。彰化縣文化局提供作家作品集徵選平台,讓新秀有集結出版的機會。生活潮藝文誌朱介英主編及中華日報文學副刊前主編羊憶玫女士,以小專欄形式許給新手筆耕磨練的機會。還有教我寫作與攝影的老師,以及一起追焦、潦海、踏查取景的夥伴們,我都感念於心,在此致上深深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