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任期太長了

假若宇宙爆裂,我還有星星

作者:陳思嫻自述

「為什麼遲至今日才出詩集?」「太遲了吧!?」「是不是因為生性低調?」……兩年前,出版個人詩集《星星的任期太長了》,未附上〈序〉,致使讀者產生不少疑惑。

摯友S得知我終於要出版詩集,二話不說,一手包辦了排版、設計以及行銷,聲稱要為我寫一篇最滿意的文章,附錄書末。我聽傻了,早已忘卻大學時代在讀書會的戲言;那時大家曾多次演練未來、我的第一場新書發表會;彷彿小孩辦家家酒的童言童語,昔日的想像情境,皆未在二十年後發生。

S在大學任職,校務繁忙,詩集出版經費也有限,我不奢求更多,只要求文字正確。《星星》詩集共收錄七十二首詩,橫跨十年以來的作品。編輯《星星》過程中,遲遲不知該在序裡寫些什麼,似乎想說的,每一首詩都替我說了。
前輩詩人很認真提供我意見:「妳就留下一頁,印上『我真的不知道〈序〉要寫什麼』,這樣最真!」
晚近才出版詩集,一方面是不夠積極;另一方面是寫著寫著,有一天恍惚發現手邊少了一本什麼,於是決定集結付梓。而這些詩作也跟我的成長過程緊密連結。

童年前半期,我在台中市烏日筏子溪畔與南區度過。當時就讀的國小,規定學生從一年級必須書寫閱讀心得,我開始走進圖書館借書。至今仍經常回想起那樣吃力卻幸福的畫面——我踮起腳尖,手伸得長長的,使力取下放置在最上層書櫃的書。即使在閱讀心得簿最末段,寫滿了提問,老師未曾給予任何答案,僅象徵性地批了「閱」字,我失望地繼續埋首在書裡、家中訂閱的《國語日報》,像上癮一樣。

而安親班老師常在學生午夢醒後,問大家:「要到向上國中打躲避球的同學排隊,不想打球的就到文化中心(現為「台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看書。」我就是「躲避」打球的那位同學,一聽到看書,二話不說立刻衝往文化中心童書區;雖然只有我一人「躲避」打球,心靈卻無比充實,完全不羨慕球場上的同學被球打。直至離開校園,成年的我才開始喜愛運動。

第一次認識詩,是在小一時,老師遞給我一張稿紙,要求我寫一篇以「時鐘」為題的童詩,代表班上參加比賽。老師時常拿我的作品投稿校刊,我也樂於書寫和閱讀,很早熟地在稚齡,即找到志趣,未曾改變。

升上四年級,生活場景來到豐原,我開始嚮往作品成為鉛字印在《國語日報》上,而想像竟成真,有時是童詩或散文或童話。
國中時曾買了薄薄筆記本,短短兩個禮拜寫滿了詩,也許是說不出對青春的無解吧,我坐在課室,隔壁桌同學借閱筆記本之後,神情嚴肅對我說:「如果我們是鴨子,妳就是的鵝。」我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終究還是一頁一頁撕毀了它們,然而繼續有詩,讓我在煩悶的教科書堆,得以喘口氣。無論身處何處,我都能找到當地圖書館;諾大的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現為「台中市豐原區葫蘆墩圖書館」),成了我苦悶年代的一方閱讀宇宙。

高中時,最常在放學傍晚時分,騎單車到三民書局埋首閱讀,我讀村上春樹《1973年的彈珠玩具》和《聽風的歌》,當時讀不懂,而這些書訊的由來,皆源自我每個禮拜準時收聽,由三位作家分別主持的文學廣播節目——愛亞《文學的聲音》、蔣勳《談美》、張香華《詩的小語》。
高中時期寫詩,喜歡使用夸父的意象,似乎隱喻我對文學不捨的企求。每當班上遴選圖書股長,未經投票,同學們即開始瘋狂喊我的名字,此起彼落;而每次開班會上台報告,我總是心虛低頭,發言聲音漸弱:「聯考快到了,大家有空還是要多閱讀……」我尷尬走下台。升學主義至上,誰還有閒情逸致閱讀文學書籍甚至閒書?

考上大學更幸運了,班上導師,竟是知名詩人向陽先生。我常敲叩向陽老師研究室的門,閱畢我的詩作,老師總是鼓勵我多讀多寫。大學四年,我在讀詩時,培養出手抄愛詩、甚至背下愛詩的習慣,至今累積了四、五本手抄詩簿。
不同於學生時代,現在的我:寫詩時,不再熬夜;從前嚮往靈感降靈身體而寫詩,現在不刻意追求靈感、但把握住處處閃現的靈光;就連在夢中醒來,我也會速速謄下夢裡偶得的詩句。

「妳去過西藏(圖博)嗎?」「為何要為西藏寫詩發聲?」關於這一點,向陽老師在《星星》推薦序,已清楚說明。我沒到過西藏,但曾前往北印度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達蘭薩拉(Dharamsala),深入了解當地流亡藏人和西藏朋友們自幼流亡的生活;因而寫成〈穿越雪山和世界的耳朵〉長文,附錄在《星星》書末,盼有心的讀者能夠閱讀。

〈卓瑪嘉因〉一詩,是我在2006年,獲得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作品,為一位西藏作家而寫。沒想到幾年後……
有一年寒冬,在印度德里過耶誕節,我在小房間書櫃上,瞥見卓瑪嘉因遭受文字獄的書籍《騷動的喜馬拉雅山》,我激動地不停重複:「啊,我知道他啊,我曾為他寫了一首詩……。」K問:「妳怎麼了?他是我們西藏的英雄,如果妳喜歡這本書,我可以送妳。」K接著說:「C沒告訴過妳嗎?卓瑪嘉因是我們流亡學校的同班同學;我們三人同寢室,是好友,當初他要寫這本書,資源有限,我們在印度幫他組了電腦,零零落落,完成作品後,我們勸他不要回西藏,以免坐牢。哀,他還是堅持回家鄉了。」一旁,正在彈撥吉他,哼唱歌謠的C,問我們在聊什麼?耶誕冬夜,我們仨討論起卓瑪嘉因的過程中,來回搓著羽絨衣下、起雞皮疙瘩的雙臂。彷彿卓瑪嘉因在我為他寫詩時,已安排我之後遇見他的至交;而牽引彼此的命運。
當初,如果我在新書發表會遇見的是伊拉克人、北韓人……,詩作書寫的對象當然不同。西藏系列詩仍持續書寫,主要是寫給每一位現今流亡世界各地的西藏朋友們。

《星星》詩集裡,作品函括學生時代無憂歲月、呢喃情事、潮流實驗詩、社會事件、西藏系列、聲音與音樂……等。我曾為《星星》裡的作品情境痛哭、曾走在鐵道旁散步,斟酌尚未改好的詩、曾讀到滿意的作品,開心地為陌生人「日行一善」、曾為溫馨的作品走在路上微笑,回家躺在床上,擁著棉被打滾;也曾因「抗議詩」,氣得兩天睡不著覺……。
感謝詩路上給予我許多建議並鼓勵我的前輩詩人們;以及叮嚀我與鞭策我的摯友。如果有一天,宇宙爆裂,我還有《星星的任期太長了》,伴我奔到星塵的光圈,繼續寫詩。

作者簡介: 陳思嫻,1977年生,台中人。靜宜大學中文系、南華大學文學所畢業,學生時期曾任「回歸線詩社」社長。曾任國家台灣文學館《通訊》編輯、《自由時報》副刊與藝文記者等。曾獲台中縣文學新詩獎、竹塹文學現代詩獎、林榮三文學新詩首獎、吳濁流文學現代詩獎第二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