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話
布希亞風景與蛇穴行銷
朱介英
25 June 2019
網路傳播從1990年代誕生以來,逐漸鯨吞蠶食地侵占了21世紀資訊傳播疆域,近10年來配合雲端科技、智慧型手機服務崛起,全方位牢牢扼住新世代消費市場的喉嚨,正好印證了所謂虛擬經濟結構的「布希亞風景」萬花筒現象。
近1年來台灣社會突然之間借助民主選舉熱潮,逐漸發展起來的網路行銷花樣百出,而幾種招數如直播、網紅、網軍、網路新聞等,靠著選舉熱潮顛覆了上個世紀以來定型的宣傳結構,躍上傳播顯學的舞台,所謂「網路聲量」這個名詞便成為眾望所歸、最新穎的宣傳伎倆,不只企業機購、廣告公關的商品行銷需要,偶像運作、政治造神、派系鬥爭、精英集團護衛權位也把操弄訊息的黑手轉向這個目標前進,直瞧得民眾目不暇給、眼花撩亂。
影音匯流與網路聲勢
網路科技的確是一個全新世代傳播利器,傑出的文宣及時搭上網路列車駛向時代前端,不只貼近現實需求,更能引領社會潮流贏得訊息戰之勝券。網路聲勢的結構錯綜複雜,以往市井酸民所熱衷的點讚、貼圖回應、留言、分享等脈衝,幾乎無法與直播、轉貼、網軍閃擊戰、網路新聞串流、網紅等伎倆相較;這些取得優勢的網路聲量關鍵值得媒體人來分析探討。仔細剖析這種網路現象,也許表面上炫目非凡,完全顛覆傳統的文宣戰術,鋪天蓋地而來的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訊息傳播,使人與人接觸直接化、迅速化、密集化、極大化,實際上終究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而已,訊息傳播形式變革並不能否決內容和目的本質,尤其是大家過慣了淺薄、媚俗、驚世駭俗、矯揉造作的污染環境後,總會學習如何在滿天飛舞的零碎泡沫中尋找與接收真實,擺脫泛道德化、泛情緒化、造假、民粹、說謊、不分是非黑白、不問曲直利害,盲目追求網路流量的泥淖;須知這種一窩蜂追熱逐腥的熱潮,如果沒有專業、理性、真實、正確作為基礎的訊息,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忽視與遺忘,無法長久接地氣,受人青睞,原因無他,人們靠著感官聽、聞、看、觸等感受訊息,始終在意義裡打轉。
上個世紀,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藉著都會生活圈結構發出燦爛光芒,一時抓住大眾目光焦點,網路發展起來後,一切媒介訊息轉換成虛擬串流方式暢行於社群裡,大眾傳播漸趨分眾化,社交軟體發達後,更轉向微分眾化,閱聽人遂分散成許多微社群,藕斷絲連地分布於網際網路上,我們所看到的網路聲勢之所以成就非凡,關鍵不在網路科技如何高明,而在訊息(文本)本身的震懾力與驅動力,換句話說,就是訊息有沒有指向目的,有沒有觸及閱聽人內心的需求,引起足夠的連鎖反應。
也許有許多傳播人會問,如何能透過媒體把訊息送到目標閱聽人呢?上個世紀大眾傳播行銷時代,專業宣傳公關行銷人只要把目標瞄準大眾傳播媒體版面即可,如報紙版面、雜誌扉頁、海報張貼、看板設立、DM寄送、試用品贈送、試聽帶贈予、廣播節目專訪、上電視節目(演出、座談、專訪、MTV影帶播放、遊戲)、配合活動促銷、參與公益活動等,達到訊息普及到閱聽人的日常生活中,以達到行銷目的。但是,本世紀新崛起的網路閱聽人日常生活訊息來源,幾乎全靠網路串流而得,大眾傳播媒體的說服力萎縮到一個基本範圍,光靠大眾傳播媒體起不了多大作用,許多訊息製造逐漸移向網路思考,網路聲勢瞬間成為熱門焦點,如何製造網路聲勢變成訊息製造重心。
蛇穴行銷
大眾行銷橫行了半個世紀,網路崛起後,如何建構微分眾行銷頓成棘手課題,網路不是大眾媒體,且完全顛覆大眾媒體的傳播管道,尋找網路社群有如在沙漠中尋找響尾蛇蛇窟一樣困難且費時費力。北美洲有一種專業捕蛇人,他們善於在廣大的沙漠中尋找響尾蛇蛇穴,蛇穴分散在沙漠中一般人根本無法憑空尋找之處,更別說在蛇穴捕蛇,一個響尾蛇蛇穴會有數十條響尾蛇群居,這是一種吸引捕蛇人樂此不疲的甜頭,用蛇穴來形容網路社群這種微分眾真是恰當。
舉例來說,當代的文壇呈現速食偏斜狀況,長篇小說與散文鮮少有新作出現,網路文學清一色是小小說、新詩天下,寫詩、小小說簡短,不花太多時間推敲,適合現代文青的習性,而文青閱聽眾也多聚集於網路傳播社群裡;這些人的訊息來源不完全依靠大眾傳播媒體餵養,反而各自在各自的社群中流串尋找溫度,要挖掘他們的社群,宛如在網路沙漠中尋找響尾蛇巢穴一般,以往大眾傳播那一套公關、廣告一網打盡的伎倆也起不了甚麼作用,反而回到傳統傳播方法建構之前的分散型態點、線傳播,而面的形式早已不復存在。
如果用傳播學的命名原則來說,吾們暫且稱這種尋覓蛇穴、各個擊破的方法為「蛇穴行銷」,應會讓人印象深刻。蛇穴行銷的特徵,在於針對文青閱聽群一般聚集在各自的社群中活動,而每個社群均有幾個意見領袖,包括活動發起人、文藝協會會長、藝文聚落主持人、詩社社長、知名作家、文創商店店東、文學教育組織、文學系教授……等,在目前沒把握企圖抓住全盤族群,不如密集地抓住想要抓住的族群之行銷原理,蛇穴行銷在此提供傳播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