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編輯的話 〉 第十一期

編輯的話

拒絕敏感

再談蛇穴行銷

朱介英
25 December 2020

網路世代崛起,整個訊息傳播的機制由大眾傳播型態歷經小眾傳播、分眾傳播、微分眾傳播,到今天形成社群型態的離散市場經濟。我們不難從當前這一個所謂「拒絕敏感」(Rejection sensitivity)世代的行為特徵得到印證。

拒絕中介
拒絕敏感在此指一種心理反應的特徵,雖然是最近社會心理學家所提出的新名詞,不過這種心理狀態早已有之,只是近代高科技文明日新月異、都會化生活壓力日趨密集與沉重,許多生活在家長過分保護下的年輕人,處於青少年翻轉成年這一段過渡時期,面對社會複雜多變、詭譎多端、籓籬重重,隨時都會飛來無端橫禍、來不及應變便得承受內部、外部的雙重壓力,導致於普遍罹患「害怕被拒絕的『拒絕敏感症』」,輕則靦腆、逃避、躲藏,不喜與外界接觸,人際關係不良;重則封閉自我、拒絕溝通,或是對他人拒絕產生過度情緒反應,導致行為失序,不是內心受傷就是為社會帶來災難。拒絕敏感的症狀雖然與解離性人格不同,但是兩者互有因果關係,尤其是在與生活不可避免的人際關係上,同樣顯現出冷漠、陌生、敵意、疏離、小題大作等行為表象。

拒絕敏感並非本文所要研究的課題,而是當前網路世代崛起,網路為人際關係建構起一組複雜多端、密集串聯的訊息交叉傳遞平台,這個訊息網路配合智慧型裝置(手機、電腦、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服務)之後,其運作特徵就是一切依靠不需面對面溝通的方法,避免人際關係中介,一方面培育了新世代社會交際習性,另一方面則成為拒絕敏感症益發嚴重的溫床,於是傳統社交活動所帶來的明確性與喜悅感逐漸煙消霧散,而所有日常生活所具備的交通方式,全透過冷冰冰的網路傳遞,即使作為文化的生活實踐要素如食、衣、住、行、育、樂等全部被網路一手包,購買與行銷變成拒絕敏感者與世界交通的渠道,把數千年來人際關係歷史所構築的文化結構全盤顛覆。

群聚的蛇仔
記得在上個世紀所有生產與消費行為全靠千年以來累積的習性「實用主義」所規範,買賣雙方須把商品實體展露出來,讓彼此有個估價標準,才繼續進行議價交易過程,這一套規則最遠可以追溯到數萬年,甚或數十萬、百萬年前以來初民時代以物易物的行為;本世紀網路普及,卻只在短短10年之間,21世紀上半葉的交易實用主義幾乎頻臨危機邊緣,拒絕敏感世代的消費行為全靠訊息傳遞直接P to P的方式進行,而這一族群正是「網路社群」的中堅分子,我們很可以稱之為「蛇仔」,因為作為行銷企劃人所關注的目標消費群,已經很難在大眾傳播、小眾傳播、分眾傳播、微分眾傳播媒體中產生影響力,反而讓文明世界的商業交易手法又回到「離散」型態,所有訊息中介均攤排在網路平台的雙向溝通功能上,而實際交易圈轉化成小型的社群型態,就像美國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沙漠中棲息的響尾蛇穴,蛇仔為了適應嚴峻的氣候,通常群居以維持體溫以及濕度,建立有組織的生活環境,蛇穴很像當前社群的離散型態,各有各的聚合處,為數不多,卻組織嚴密,這成為網路訊息傳播時代唯一的行銷標靶。

在台北最鮮明的文青蛇穴就屬「獨立書店」、「獨立夜店」兩者分別成為愛書蛇仔、愛獨立音樂蛇仔的聚集處。就以聽音樂、瘋音樂、消費音樂的族群,年齡層一直逗留在15~25歲的世代。而提供音樂的場域,則又回到工業革命以前的小酒館(bistro, tavern, cabaret)型態。目前每個蛇穴裡,唱歌(地下搖滾)、聽歌(高中、大學生)的蛇仔們,都會在face book、Instagram、Line等網路訊息的號召下,各適其所的沉浸在震耳欲聾的爵士鼓、電吉他、電貝司交響中陶然忘我。其實正呼應了本刊「WAVES 生活潮藝文誌」第5期(2019年夏季號)中提出「蛇穴行銷」(Snake Den Marketing)解讀。

可以想見15~25歲的世代正值青少年至成年中間的過渡期,這些聽音樂、吃喝拉撒睡、讀書、考試、翹課、逃家、夜唱、頂撞、取暖、塗鴉、刺青、街舞、角色扮演之外,就是跑蛇穴,跟著地下音樂(或稱獨立音樂)震天價響的重金屬搖滾吶喊,唯有在這個蛇穴中,他(她)們的心靈才得以獲得短暫的平靜,逃避家長的嘮叨、老師的訓斥、同儕的謾罵、店員的衛生眼光、老頑固們揶揄的臉色、學測與指考的壓力,以及社會所加諸於頂的沉重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