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編輯的話 〉 第十六期

編輯的話

量子時代來臨

您還眼見為憑嗎?(下)

朱介英
25 March 2022

「歷史一再告訴我們,能讓多數人停止流淚的並非文學家的生花妙筆或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是科學家的創見和發明……;任何時代的科學見解都可能有它潛在的錯誤性和偏頗。」(王溢嘉,1993:4)每個時代都會循著時代的特質,從傳統根基所繼承過來的法則與原理,予以更新和追補,另外創建一個眾人遵循不悖的圭臬,進一步成為後世追隨的教範,學者孔恩(T. S. Kuhn)在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以「典範」(Paradigms)稱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設計、規劃、製作等行動的依循要素,但是「典範」必非不可取代或替換的真理,孔恩特別強調科學的進展是舊典範不斷被新典範所取代的歷程。

典範與真實的差距
新的「典範」一旦出現後,便成為適應新時代的轉變而取代舊典範,於是也隨之培植一批新典範的代表性符號或人物,為新世代人們所尊崇與追隨,比如醫學家典範、文學家典範、科學家典範、藝術家典範、政治家典範、教育家典範、思想家典範等,各司其職地為他所服務的群眾謀福利。然而當典範成功地在新時代裡被豎立或造就起來,以往從不被質疑的舊典範必須經過一番折騰與掙扎之後,才逐漸脫離新現實而引退,如果新、舊典範的銜接和平而順利地轉換,讓整個社會、民族、國家,甚或全世界共享新典範帶來的福祉,固然是人類社會之福;不過在典範與典範轉換,或者說是生活習性與社會理念變遷之間,經常會發生既得利益者或既擁威權者不願放棄權力與利益,與新典範創建者產生衝突,比如國家政權轉型、帝國精英鬥爭、封建王朝更換、文化風俗交替、生活習慣變遷、社會理念顛覆等,並不是一霎那之間變天,而是刀切流水般經過不停地爭執、衝突、折衝、妥協,才得以逐漸新陳代謝,終至新理念深入整體的社會人心中。劇烈的轉型必然產生改革與復僻雙方之間的流血鬥爭,和緩而軟性的改變稱為寧靜革命,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一句話,形容得最貼切:「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顏色」,表面上充滿著英雄的浩然之氣,為傳統的倫理、意義、價值豎立典型的悲劇風範,這種氣節卻改變不了朝代轉換、典範更替的現實;歷史的鏡子把故事活生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些故事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裡面所蘊含的真實。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二元的現象,就人類的行為而言,學理很輕易地將之二分化定義,表面上可見的行為定義為「表象世界」,不可見的思維、心思、人格、意志、動機、理念等稱之為「觀念世界」,古聖先賢們著述或訓誡都特別強調「觀念世界」才是人類心靈深處的「真實界」,但是要透視人類心靈不可測的真實界到底是什麼樣子,卻得依賴表象世界所呈現的現象,經過分類與剖析後,才能隱隱窺探到一絲接近真實的論據,但是問題就出在既然真實只有一個,卻有許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者、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對象,甚至於經過不同的方法探索,而產生不同的結論,言人人殊,到底甚麼才是真實?答案莫衷一是,不盡讓人懷疑「典範」與「真實」之間是否對等。

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生靈
不可諱言的,科學是一種唯物結構主義的學問,它所依憑的是證據,實驗與驗證的證據,而不是教條;古典物理發軔自15世紀的實證主義觀念,這個理念早在北宋時代的程、朱理學便已明確地昭示「格物致知」宇宙觀,然而中國文人卻將格物致知的認知,引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所重視的階級倫理觀,把最核心的「格物」、「致知」忽略一旁,文人所重視的是治國、平天下追逐權力目標,反而把求知、求行的重心棄置,終至讓封建思想轉化成愚民的教條,世代相傳;明代王陽明也曾經登高一呼,卻引不起文人興趣,至今華人仍然處於教條主義的認識論下苟且渡日,不懂得辨識五原則「4W1H」的真諦,讓精英、政客們愚弄與操縱於股掌中。
有許多仍然生活在傳統思想桎梏當中的聖賢們,一致的嗟嘆:「唯物科學當道,把人視為一部生化機器,忽略了人類的尊嚴與人道」,仔細思慮,這些尊嚴與人道是什麼?原來就是歷史所遺下來的教條與戒律,而將教條與戒律放在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中,反而成為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仇恨引爆點,自古以來人類在地球上不停廝殺、豪奪,強權當道,正義公理不彰,這不正凸顯教條主義之殘缺與腐朽。

科學與醫學都是古代煉金術所留下來的遺產,科學以物為探索對象,醫學以人為探索對象,吾們不否認古典物理與古典醫學為人類的生存貢獻良多,但仍然不是至高無上的良方;現代物理學家們站在典範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揭櫫量子力學的論述,把物理學往詮釋生命意義的方向更進一步地解開古典典範所造成的的謎霧,量子力學的推論正朝向把宇宙與人類一樣是一個複雜無比的生靈,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物理學家薛丁格引用哲學家史賓諾莎的名言:「按照史賓諾沙的的看法,無生命實體(人類給予礦物元素的定義)同時也是神的一種思想。」(Schrodinger, Erwin. 2016:137)並大膽表示:「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生靈」(Schrodinger, Erwin. 2016:137),這個觀念早在2000年前的希臘時代,愛奧尼亞(Ionian)哲學家們就有著「萬物有生論」(hylozoists),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物理學家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也指出:植物、作為天體的地球、行星系等都有靈魂,這些理念在古典物理學家或頑固的科學實證論者們視為繆論,但是量子力學理論創建之後,許多長久以來被歷史所扭曲的觀點一一破解,將人與物質連結起來的並非科學,也非神學,更非一敗塗地的理性論者(薛丁格稱之)所謂的上帝,對量子科學家波姆(D. Bohm)來說「這個東西叫做意義。」(王溢嘉,1993:211)

您還相信您所看到的嗎
真實在何處,真實跟時間一樣,並不存在,所以永遠沒有答案,憑著人的官能感知,現實是一叢多元的疊加態現象,按照「莫非定律」揭示,所有您所能想像的都可能發生,科學家、哲學家們會拋出一個淺薄的回答,真實最終稱為結果,大家都知道,昨天的因會造成今天的果,今天的果可能是明天的因,在因果律當中,因果循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螺旋循環圈圈,請問:
您還相信您所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