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話
精英大眾化與大眾精英化(上)
談現代文化嫁接現象
朱介英
25 September 2024
「精英大眾化」與「大眾精英化」所言的是「Popularization of elite culture」以及「Elitism of popular culture」,意思是精英文化的種種特有的現象逐漸被庶民予以複製與繼承,產生一種文化實踐的移植過程;以及大眾文化在社會開放、經濟提升、製造業發達、特殊藝術商品化等條件下,逐漸趕上傳統時代精英階層所獨有的特權財產降格,普及到庶民生活中。兩者雖然同樣都拜工業革命提升社會資產水平;法國大革命、中國大革命等革除封建帝國主義,以及文藝復興運動及人文主義啟迪人們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潮,讓遭受壓抑與忽略的庶民文化抬頭,導致兩種文化嫁接現象,然而仔細思考,兩種文化嫁接後我們雖然從外表所看到的現象雷同,其內涵卻顯然不是我們所想像那樣齊整、順暢。
從整個社會運轉的內裡透視,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精英階層」與「庶民階層」兩者壁壘分明地分立在鮮明的都會環境裡,脫不開古人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形容。走在繁華、豪奢的大街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林立的商店街,被嚴整地畫分成兩種區域。一種是庶民百姓昂首出入的價廉物美、琳瑯滿目、佔有金字塔底端的市場;另一種則是尊貴豪奢、只容商賈貴婦出入,極享至尊服務的名牌精緻商店,居於少數金字塔尖端的市場。兩者的意涵可以從當今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以及消費欲望之間的落差,鮮明的呈現眼前。
消費意識扭曲
首先,消費意識的扭曲現象顯現大眾精英化的特徵,消費意識的扭曲現象基於消費大眾心存著追求象徵高級、名流、奢侈、豪華的符號,作為選擇的唯一條件,法國社會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稱之為「符號消費」,這種名牌消費意識根深蒂固地左右著崇慕虛榮的現代消費者選擇權,明明自身的經濟條件水平與內心期盼的物欲崇拜有著高度落差,有大多數人寧願節衣縮食,去購買非本身所能付得起的名牌商品,目的卻只是滿足象徵符號所帶來的尊貴感。
於是在淡水老街、萬華市場、北京秀水街、河南孟州山寨村、上海襄陽市場、吉隆坡唐人街、越南胡志明市Luu Van Lang Street、西貢廣場、河內波鞋街等,都是仿冒名牌假貨著名地點,在甫開放觀光政策後,成為觀光客搶購仿冒品回來作為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一來有名牌護持,贈送者面子亮麗,受贈者內心光燦。 稍有良心的商販市場如日本澀谷,由於取得過期名牌貨品價廉而快速,秘密通道順暢,因此真品價格比正式進口通關過稅名牌便宜,以及保持完好的二手貨供應市場,仍然可以擁有肥厚的消費者青睞。凡此種種現象正是大眾精英化的眾多負面範例。
至於大眾精英化的正面範例,那就更多,且瑕不掩瑜。比如現今人人在手的智慧型手機,集日記簿、照相機、電話、電訊、電影、時事新聞、朋友資料、鐘錶、氣象報告、購物資訊、股市動態、行事曆、命理剖析、世界地圖、收音機、電視機、郵件等功能,價格雖然有些區隔,但是設計與製造目標,均以大眾市場為箭靶設計製造,所以行銷策略大致符合大眾精英化的機制,對生活的輔助不可謂不大。
藝術市場思辯
大眾精英化在藝術市場的正面思辯上,則可以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靈光」(aura)論述最為清楚。他認為:「真理不在作者的意圖中,透過批判的過程,不斷地被重組,直到它認定自己與其他藝術作品的關係,開始在藝術殿堂中佔據一個合宜的位置,成為一個藝術理念。」這就是作品的價值,而非外在的任何條件所能左右,台灣當前的藝術「工作者」,不少都從國外學有專精回來,從事幕後的作品包裝與策展任務,這些人反賓為主,在策展時運用宣傳工具「媒體計畫」時,不只忽略了展覽的主體『藝術家』以及『作品』,反而大肆宣傳策展人的背景,如自國外常春藤名校學成歸國、策展資歷等條件,彷彿展覽活動是為策展人自己而設;更有甚者,年輕一輩的策展人,企圖壟斷藝術家的主體,甚至於私自吞掉作品,展覽後將作品自行收藏,完全忘掉自己只是幕後工作者,惹起侵權官司大有人在,這類乞丐趕廟公的行為,讓人不齒。
台灣的收藏家們大多罹患了「短視近利」的大頭症,對藝術家、藝術品的品味不足,一味的追隨新聞媒體炒作,以及迷信掮客滿口謊言,仿作、偽作漫天飛舞之下,貪圖便宜套利,結果造假藝品充斥,還敝帚自珍。
反過來說,不少藝術家們也罹患了自以為是的「大頭症」,學得一些皮毛,關起門來大作皇帝夢,狂妄自大,作品沒人問津,市場短淺,過著螻蟻般辛苦的日子。懂得穿梭在收藏家周圍的一些藝術家們卻偏偏作品深度不夠,無法突破困境,過著節衣縮食的歲月,大有人在。
尊爵鑲嵌迷思
大眾精英化還有一項非常明顯的「尊爵鑲嵌迷思」意識,由於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生產與消費的螺旋循環速度加快,造成經濟體量虛胖,也就是說農業時代,消費量與時間構成一定的平衡值,區域的國民消費值在固定時間內維持一定的等比數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放任,工業生產值提高,物資充裕,促進消費,於是原來1(生產)比1(時間)的生產值,逐漸轉換為2比1,在一定的時間內,產值與消費值暴增,人們擁有的消費力增加,象徵經濟起飛,社會逐漸富裕,於是商業主為了促銷商品或促銷服務,本來生產主導消費的型態,轉變成消費主導生產的型態,消費者擁有浩大的消費力,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跨大消費者的尊爵地位,製造議題,將消費者捧上王者寶座,平民百姓沉迷在行銷議題造成的「尊貴假象」簇擁中,形成「尊爵鑲嵌迷思」的意識,口袋飽滿時,咨意揮霍,囊空財盡時則淪落街頭,我們可以從大都會的陰暗角落裡,看到許多遊民,您絕對想不到當年他們可能是某大企業資本主,或叱吒商場的精英。
其次都會崛起,許多往常過著貧窮生活的地主,因為土地資源規劃再造,瞬間獲得一大筆財富,一夜之間躍升為土財主(田僑仔),這種人通常無能進行財務規劃,肆意揮霍,吃、喝、嫖、賭樣樣來,到頭來不但賠掉祖先留下來的田產,也折損了憑空掉下來的財富,田僑仔的故事在許多現代大都會角落,隨處可以挖掘得到。
以上所述的大眾精英化特殊現象,就好像農業技師,利用移植嫁接的手法,把另一種豪不相干的果樹幼枝,植接到它種強壯的果樹老枝,企圖生產出更優秀的果實來,總有某些不適應的試驗,造出反效果。這在文化轉型的現代化社會,並不少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