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活潮6週年特輯 〉 釋「潮」

釋「潮」

:賀《生活潮》

作者:蕭蕭

潮有信的觀察時期
「潮」字最通同而普及的理解,就是「潮」字最左側的「水」部首,專指「海水」,不像「水」部首的其他字號可以泛指江河湖海的水,鹹淡皆宜。所以,「潮」字就是海水受日月牽引而定時漲落,所謂「潮起潮落」是也。日月是宇宙間現今理解下最大的天體,海是天地間最廣大的實有空間(比海更廣大的空間是天空,但「天」是「無」、是「空」的象徵義),因而,「潮」字的實有概念就有了相當強悍的震撼力,顯例如潮水般洶湧的「思潮」、「風潮」,就是這樣難以遏抑的時勢趨向。

《說文解字》:「𣶃(潮),水朝宗 於海。从水,朝省。」《說文》認為「𣶃」是「潮」的古字,錄「𣶃」不錄「潮」,後代以「潮」通行,跟我一樣喜歡:「潮」,有水有草(上下的「十」字就是「艸」)是水與陸地的互動,有日有月顯示了最大天體日月的牽引。

《詩經》「沔彼流水,朝宗 於海。」(小雅.鴻雁之什),《說文》引來說明眾水奔赴大海就像諸侯朝見天子,很多文字學家因而悟出水流入海,就是「以小就大」、「小匯聚為大」的現象,未嘗不可就此「物理」匯通到人世間的「事理」而有所穎悟,因而成為通人。

潮水變化多端,人們往往喜歡觀大潮、觀巨濤,形成許多美好的藝術,但自古以來岸上觀潮的人總是多過在潮水裡游水作戲的「弄潮者」,宋朝陸游〈一落索〉曾有這樣的感慨:

識破浮生虛妄。從人譏謗。此身恰似弄潮兒,曾過了、千重浪。

且喜歸來無恙。一壺春釀。雨蓑煙笠傍漁磯,應不是、封侯相。

說自己一生就像真正下水的弄潮者,經歷了多少風雲波濤,幸運的是雖然沒有封侯當相,且喜可以雨蓑煙笠中過著平淡的生活,飲著春釀。

他感悟的是自己識破浮生虛妄,譏謗隨人去說,我讚賞的是面對驚濤駭浪縱身的勇氣,如果沒有果決的這一縱,「千重浪」對比著「一壺釀」的壯美與優美,就不可能是陸游、放翁絕佳的寫照。

我讚嘆的觀濤人、弄潮者,其實還包括了當代的朱介英,當我與張漢良還在為現代詩做導讀工作的1979年,他寫出了華文世界第 1本詩劇《囚室》,早 2年(1977)他與陶曉清等人早已發起「中國現代民歌運動」,是最早出現的民歌手,為嶄新的現代庶民音樂開鑿新渠道。 10年後的1989他投入台灣大型、彩色雜誌的先鋒《儂儂》、《媽媽與寶寶》等雜誌的主編工作,拔升台灣雜誌的亮度、彩度與高度。2007年冬,朱介英帶著他數 10年的著作重返校園,推薦甄試進入政大廣電系碩士班,2009年以論文〈中國仕女畫三段論唐姿、宋采、清粲〉,適逢政大建校百年,獲頒政大百年學術論文獎佳作獎。2010年之後有機緣親近張大千各期別、各類型畫作,在真蹟與畫册之間觀摩、琢磨,還著墨為文,陸續編著《奇麗的清川叠翠:張大千山水册》、《瑰麗的靜域一夢:張大千敦煌册》、《清雅的名士風度:張大千高士册》、《美麗的粉本遺產:張大千仕女册》、《絢麗的卷上彩虹:張大千花鳥册》、《絕美的生命交集:孫雲生與張大千》,全面呈現張大千一生藝術的獨特峯嶺,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隆重發行。

詩學、音樂、繪畫、潑墨藝術、廣告理念與設計、策畫編輯的諸項創舉,他細察這世紀交疊時的潮流、命脈、趨勢,甚至於縱浪其中,隨潮湧動,「一隻眼」、「一枝筆」對比著「千重浪」,履險,跋山涉水,橫渡海洋與荒漠……

信有潮的旋風時代
20世紀 1980年代以後,漢字對「潮」字的釋義,不再拘泥在天體的萬流歸宗、早潮晚汐的濤浪系統。

「潮」是英語系統「fashion」的對等頻率,是人間、人工的「時髦」、「時尚」、「摩登」、「現代」、「當代」、「眼下」、「當前」、「流行」的審美表達,不囿於服裝、配件、化妝、保養,更及於食具、飲器、體型、身材,甚而是語言、生活模式、精神向度,小一點的個人偏嗜、種族意識,大一點的全球化視野、科技、行銷,星際探索等等。天地之間,生活之際,鉅細靡遺,都在「潮」的注視下無可遁藏。「潮」,不止限於海水,但也保持住海水的動向與動力特性,加大了面向與速率,所謂「生活潮」云云,或可概括統言這一切。

新世紀以來,關注「潮」流的趨勢、動向,遠勝過「水」流、「氣」流。2018年朱介英偕同雨彤文化公司,聚焦生活潮的尖端,最敏銳、最柔軟的部分,編輯出版《生活潮》藝文誌(WAVES Art & Literature Magazine ),不在高處以望遠鏡觀察潮浪,而是沉潛在生活中「顯微」水分子的波動,顯其精、顯其微,顯其「不可思議」。冠冕堂皇的祝願辭,《生活潮》自己的決志:
為文化的遞延盡一點棉薄之力
堅持媒體的社會責任
重新整頓被忽略的媒體良心
定義全新的時代價值
延續傳統的固有美德與信念
深耕新世代年輕人的基本理念與技能
培育全新世代的文化領航員
扭轉偏航的歷史方位
重新賦予雜誌媒體的新內涵、新面貌。

我卻選擇一個「潮」字,看見他們或順風向、或逆水勢,或雅文化、或次文化的智慧判定,從「潮有信的觀察時期」終究會走上「信有潮的旋風時代」!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