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活潮的大帆
不媚俗與廣深厚的一本藝文誌
作者:白靈
每個年代都有一些滿懷綺思或夢想的人,在日常生活之上或之外構築引人入勝或遐想的藝文風景,讓平常日子因這些景致而添活力、而獲新幹勁新源泉。成立出版社、辦雜誌、社團、詩社、舉辦藝文競賽、大型表演活動……都是可能的行徑,而其中最不容易半途「叫停」、花錢甚凶、行銷傳播最費勁的大概就是出版社和辦雜誌了,他們可以是2而1或1而2的。
出版社可大可小,出版品可多可少,雜誌卻很難不按期出刊,半年刊多屬學術性,季刊最常見,雙月或月刊壓力甚大,過期的刊物若沒收藏價值,價格馬上減半,不如一般書籍,其累積性因歲月而趨勢快速下降,因此發行雜誌比出版書壓力更大,「要害一個朋友,就勸他去辦雜誌」,果非虛言。
2012年左右還曾有1年50幾本各式雜誌創刊,旋即倒下就有1、20家,時隔多年,倖存的恐僅一二,加上如今是紙媒遠遠落後網媒的年代 (廣告量是重要原因 ),還有勇氣「試溫」的恐已極為稀有。而《WAVES生活潮藝文誌》就是在這樣有些「反潮流」的背景下誕生的,當初支持者本僅準備撐5年就收攤,我們這群藝文朋友都承認這是一本「小而精」「小而美」、水準超乎「大家想像」的雜誌,但也大多「隔岸觀火」、採取「看你怎麼玩下去」的態度,沒想到轉眼竟已出版了24期,都過了 6週年,不僅沒看到總編輯朱介英有「熄火」的打算,還火力十足,有一種要「多元備戰」、「四出攻擊」的架勢,著實難以想像、出人意表。
相較於純文學雜誌或純時尚雜誌、或純「小日子」取向的生活雜誌,這是一本「有心曲略高」但「無意和寡」的綜合性刊物,在第20期的「編輯的話」中說此刊物內容大致是朝向40%的生活現象 (餐飲 /休閒 /時尚 /精品 )、30%心靈剖析 (美術 /音樂 /文學 /詩歌 /攝影 )、20%文化理論 (引進世界,建立本土 )、10%經典現象與理念 (各領域的專業作者 ) ,雖比例每期或有參差,但大致符合。而創刊號上首先已標出,在一個圖勝於文的後現代,「擬仿」當道,「符號消費」的載體取代了品牌主體,此雜誌取向即試圖將「文青」二字回歸於「平常中性的符號,成為正向的名詞」,將形式拖回內容,全方位地在此一「微革命」的時代做好生活和藝文的守門人,立於本土放眼世界,為無所不在的「文青生活群」、「文青經濟」,透過不同生活和心靈領域的「呈現」、「詮釋」到「探索」三步驟,「從微觀隱喻巨觀」,由方方面面「為新世代標誌一個客觀、中道的紀錄」。
由此,此刊物與時下絕大多數刊物最不同的是,它是一本「不媚俗」的藝文雜誌,「媚俗」是這時代需要什麼或你我他普羅大眾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追逐衝量或獲利,因此很難避免米蘭昆德拉所說「文化消失在大量論文生產裡,消失在排山倒海的字句裡,消失在對於數量的痴狂裡」,而這正是資訊時代文化人最難以抵擋的狂潮。「不媚俗」是從各各方面切入各種生活內容和藝術形式,避免「虛浮」,不追流行,只是或易或難,根據前述「呈現」、「詮釋」到「探索」三原則,使這本雜誌一起初就展現了另一個特色,就是「廣度」、「深度」與「厚度」。
「廣度」是綜合性雜誌較易處理的,只要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會讓讀者眼花撩亂,甚至識見增廣而見獵心喜。「深度」對特定主題或專題、或是對特定人物、事件、現象的深入分析或探索,使來龍去脈和走向、發展獲得釐清、了解和持續追蹤。而最難的是「厚度」,其不易為有如學術刊物,與所分析或探究的撰述者背後的學養、見解、和跨界視野都有關,即使是一本專門藝文研究的刊物或學報或論著都面臨相同的課題,何況是一本要面對當代追流行迷品牌又想文青另類、以消費經濟為主流的社會,而這正是一般雜誌最難達到的層次,多半淺嚐即止,但這本雜誌卻做到了。這當然與總編輯朱介英本人的超高學養、謙遜靜觀的能量、跨域幅度、和從文史哲到各式學門的寬廣視野有關,無朱氏,可說一切免談。
玆舉1、2為例,以見其餘。以廣度論,創刊號(2018夏)即設定了幾個欄目: (1 )編輯的話、 (2 )文化印痕(文學、設計、電影、時尚、世界訊息、音樂、健康……)、 (3 )精緻生活品味(書店、下午茶、裝飾、空間美學、科技……)、 (4 )微時代文創系列(時代脈動、跨領域、美食、傳奇……)、 (5 )藝文創作 (詩、散文、小說 ) 、 (6 )人物專訪 (首先是洛夫 ) 、 (7 )創作賞析 (詩 /歌詞…… )、 (8 )藝文專題(文化現象、展演……)、 (9 )特別製作(首期是黑五類的前二類介紹),這些欄目至24期(2024春)仍大致不差,偶而再加上 (10 )新書推薦、 (11 )傳記文學,光看這些欄名,真可說是包羅萬象、奇彩眩目。
深度可再舉首期特別製作的「黑五類」為例,介紹精英文化退位,大眾文化上場的「翻客(Volkes,即庶民Folk)文化」,此期有〈21世紀文化顛覆運動〉、及一、二類〈I.塗鴉〉、〈II.剌青〉 3文,長達25頁,近 2萬字,第2期(2018秋)續推出三、四類〈III.角色扮演〉、〈IV.搖滾〉占22頁,3期(2018冬)介紹第五類〈V. 街舞〉占8頁,光一個文化現象的探索就花了 3期共55頁,4、5萬文字和大量圖影的篇幅,此種深度追討的精神,還真是少見。其餘如用 2期14頁篇幅介紹吉它的歷史〈現代奧菲斯之劍〉、用 3期共37頁介紹張大千勾本百幀問世的〈邂逅今尾景年〉、乃至用13頁建構其新世紀量子文學的〈並行的三道思緒航跡:微觀、科幻、超現實〉……等,不只少見於雜誌,甚至前所未見。
厚度則從其眾多文章的廣徵引博,批評力強,不避諱針對作品文本,八方四面由精神分析、心理學、符號學、社會學、地理學、系譜學,乃至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歷史學、後哲學等「多角度穿刺,引導人們參透生命真相」(20期,2023春),但雜誌畢竟是大眾文化的前導,即使觸及不同學門或學理,也都點到為止,儘量深入淺出地呈現。比如第4期(2019春)用了10頁的〈迎向布希亞風景:向陽──擬仿年代的文學轉型陣痛〉,介紹詩人如何通過詩作和論述,深刻地透析並省思了戰後文學和現代文化現象的發展理路和背後因素,文中借用了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巴赫汀的「眾聲喧嘩」、布希亞的「擬仿」、乃至引阿圖舍對「意識型態」乃真實對應下的「假象」說法(非透過生產產品尋求認同,而是透過消費行為來自我定位)等,點出「台灣當代文壇的落寞困境,從消費社會觀點來看文壇,顯得低迷與沉重,但從創作者意識型態的觀點而言,反倒卻眾聲喧嘩不已」,最後還指出台灣眾聲喧嘩之所以轉換頻率快速的原因有「四項客觀因素」(時空地位搖曳不停、殖民移民不曾休止、更換不停的政治局面、與東西文化不停串連接軌),以及「四項主觀因素」(族群的悲劇宿命觀、強權下精神游移不已、潛藏的社會不安感、不同勢力各自喧嘩)。此文可說是「論述的論述」,以「彼之論」引伸出「我之論」,使得「彼論」因「我論」而更具踏實感和厚積感。即使到24期(2024春)的〈情慾變臉:顏艾琳──詞語裡的情慾密林〉也用了16頁來論述一個女詩人,光由其小標題「情慾與詩」、「雌雄同體的隱喻」、「變性主體裡的情慾意識」、「女性力比多」、「自我窺伺的過程」、「情慾迷宮」、「情傷能量」、「情慾視覺」等,就可略窺此文厚積薄發的企圖和文章可能的重量。
最後一點,是由每期的「編輯的話」中常可看出此雜誌承擔了頗重的社會責任感,也兼具了甜鹹酸辣俱發的批判力,多半語重心長,但也常不客氣指出文化界學術界和精英階級的弊端,如〈願做現代文化的伏流〉中說:「一旦藝術家(包括作家、詩人、學者、畫家、舞蹈家、演員等)畢生努力獲得一頂高高的桂冠,便以此為威權、名望基礎,墮入盲目的自尊陷阱」、「狂妄、相輕、驕矜、自滿充斥著整個藝壇與學界」、「藝文界比起世界文化潮流進展,已經落後了遠遠一大步,大部分前導、舵手們還不自知」(20期),〈影音霸權──創造資訊機器的優勢體系〉中說:「當社會科學界(文學、藝術、歷史、哲學、音樂)的耆老(宿儒)還沉浸在威權意識裡,不斷勾心鬥角、費盡心機的爭名奪利之際,從未意識到……(已)逐漸被歸納入『傳統』範疇裡不自知……沒有傳統之死,便不會有『現代』的再生」(24期),既嚴謹又不免深具危機感地指出文化界的瘡孔現象,此點在當今雜誌刊物中恐極為罕見,能有此冷眼和批判力道,可說忠言逆耳、不討好,卻甚是難得。
一本刊物在當今紙本退位,網路當道、AI崛起的現代生活大潮中,能仍斗膽揚起大帆,鼓櫓勇壯前行,即使少數,也要當少數中的另類和佼佼者,既讓老少文青都能「各取所需」,更要鞭浪揚花,讓有眼光者看清前行方向和未來風雲暗流的可能,打造出一艘不媚俗又能廣深厚的藝文誌,這恐怕是當今台灣文化界藝術界文學界乃至各式雜誌中都絕無僅有的了!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