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時代
藝文誌的美與潮流
WAVES釀造新文化沃土
作者:洪淑苓
初見《生活潮藝文誌》會以為那是一本時尚雜誌,或者是以圖像為主的刊物。待翻閱內容,才發現這是兼具美感與內涵的新型藝文雜誌。
把雜誌的名稱拆成「生活.潮」,尤其可以凸顯現其內容訴求與風格。試看「生活」二字,所有的文學藝術莫不來自生活,汲取生活裡的各種經驗,再用文字、影像來創作,讓讀者在閱讀、沉思之後,獲得喜悅和感動──這正是文學藝術帶給我們的最美好的禮物!
再進一步問,一本藝文雜誌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什麼風格呢?「潮」,看似引用了當代的新鮮口語,指稱流行與前衛風格的「潮」,但「潮」也是浪潮、潮流之意,引領風潮,正是新世紀新型雜誌的願景與趨向。
《WAVES 生活潮藝文誌》於2018年6月創刊,它的封面圖像,總是形成一個焦點。雜誌的封面,第一眼的確會給人深刻的印象。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1950、60年代的文藝刊物,當現代主義風靡台灣文壇的時候,有不少刊物的封面就採用藝術家繪畫、雕塑的作品圖像,或者就委請藝術家擔任封面設計,以獨特的美術風格召喚讀者一起來探索現代主義的文學與藝術。比如藍星詩社的《藍星季刊》第一期,封面插圖採用了法國藝術家尚.考克多(Jean Cocteau , 1889~1963)的畫作,尚.考克多也是一位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導演,他常用簡單的線條勾勒人物,對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有所影響。而創世紀詩社的《創世紀》詩刊創刊號,封面插圖是由現代水墨畫家牟崇松設計,融合了現代筆觸和山水畫的意境。《文星》雜誌則是以人物肖像為封面,創刊號封面人物是大文豪海明威,期後的五期依序是小說家毛姆、卡謬、哲學家羅素、現代西班牙大詩人希梅耐玆、人道主義者史懷哲。這些封面不僅擺起來好看,時日一久,串聯起來,也就形成了就是歷史的記憶,文化的風景線,記載了某個時代對文學藝術的關懷,以及當時的文學藝術成果。
從這點來看《生活潮藝文誌》,它的封面大多是人物攝影,不同的面孔,來自不同的領域,也承載了不同的文學藝術的記憶。這些人物來自各行各業,且都是精英、前衛的創作者、表演者,他們的「封面故事」,匯集起來,就是一頁頁當代的社會文化史,圖文並茂,讓人讀完之後,仍然沉浸在他們獨特的氣質與風格之中。
封面人物提供了視覺上的美和心靈上的思考,這是《生活潮藝文誌》為社會大眾帶來愉快的閱讀經驗,也為社會文化留存可貴的紀錄。這一點,我們不得不佩服總編輯朱介英先生的用心。
以內容來看,除封面故事、人物專訪,各期大約有文化印痕、精緻生活品味、微時代文創陣列、藝文創作、新書推薦以及各種專題,可說琳瑯滿目,豐富深刻。受訪者或撰稿者,有資深經典作家,也有新銳作家,還有音樂、攝影等專家。資深者受訪,說出了他們長久以來創作的心路歷程,而新銳者以清新無畏的眼光描寫他們的所見所聞,無論哪一種表述方式,都帶給我們的心靈或大或小的撞擊,說不定也有讀者因此受到啟發,開始寫小說,或者發現了自己在音樂上的潛能,而勇敢彈起他的第一首鋼琴曲。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