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活潮6週年特輯 〉 印象WAVES

印象WAVES

一直走它想走的路

作者:孟樊

                             一、
2018年6月,夏天來臨,台灣文化界襲來一波浪潮:《WAVES》(《生活潮藝文誌》)宣告誕生了!在平面媒體市場大壞的情況下──尤其是藝文類雜誌時不時面臨斷炊的困局下,出現這樣一本藝文性雜誌,創辦者簡直就是一位唐吉訶德,不得不冠給他一個「英勇」的稱號。

英勇的這位「潮者」(WAVE可譯為「潮」、「波」或「浪潮」)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一位昧於時勢者,在創刊號的〈發刊詞〉裡,社長于淑琴就坦然指出,「台灣的雜誌出版業愈來愈難做,有些投機入市,有些懷抱理想慘澹經營」,對於雜誌經營的困局了然於胸;她還提到,本土雜誌在「度過上個世紀1980年代眾聲喧嘩之後,市場開放,國際媒體大舉入侵,印刷精美、引領時尚風潮的國際性雜誌風姿綽約地吸引眾人目光」,然而,「漂亮的外表沒有紮實內容,有觀看率,欠缺閱讀率,更沒有收藏價值」。她這一番話,不啻在反面表明為什麼會出現《WAVES》這樣一本同樣印刷精美的藝文性雜誌的因素。

除此之外,會讓如此一本所費不貲的雜誌誕生,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發刊詞〉中所強調的:平面雜誌並不會因為電子化新媒體的崛起而全軍覆沒。雖然現在新媒體包括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提供了輕便、即時服務的功能,但雜誌這種傳統型的媒體「仍然有其深入剖析、詳盡報導、反覆觀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長期收藏的價值」,其實與新媒體並不相互排斥,「反而提高了雜誌資訊的互補效應」。《WAVES》堅信,文字功能不會消失,雜誌自然會繼續存在,「所以雜誌不是不能辦,而是怎麼辦」。〈發刊詞〉中透顯的這種樂觀的精神,想來更是催生這本藝文性雜誌誕生的主要原因。

我不曉得,這 6年一路走來的《WAVES》,好不容易長大到 6歲,是不是也是「慘澹經營」?然而,這 6年來傳統媒體市場之萎縮,經營環境之惡劣,可說每況愈下,則是有目共睹,不少藝文類雜誌被迫熄燈或關門,舉其犖犖大者如:2022年12月,《文創達人誌》走入歷史;2023年10月,有數 10年歲月的《幼獅文藝》吹起熄燈號;2024年3月,《PAR表演藝術》宣告停刊(改為線上媒體)……尤其後者是兩廳院的刊物,有官方的經費支持,一樣面臨下台一鞠躬的下場。今天在此要為《WAVES》共切這 6周歲的生日蛋糕,確屬不易。

                             二、
然則《WAVES》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刊物?目下幾乎很少見得到純文學性雜誌了,像老牌的《皇冠》、《明道文藝》、《聯合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以及較年輕的《文創達人誌》、《從容文學》這類文學雜誌已屬鳳毛麟角,後起之秀的雜誌要再標榜純文學刊物顯不討喜,即便像已停刊的《野葡萄文學誌》,當初走的是大眾文學路線,但其媚俗化色彩則或多或少削減了其「純」文學性雜誌的定位。有鑒於此,冀望從中殺出一條「血路」的《WAVES》,選擇走綜合性的藝文類雜誌而不以純文學性雜誌自居,相信是可以理解的。

由於定位為綜合性的藝文雜誌,我們可以看到《WAVES》本身涵蓋了包括文學、藝術(繪畫)、音樂(古典與流行)、舞蹈、電影、飲食……諸藝文領域,其中有報導、專訪、對談、評論、創作,而創作部分則囊括了詩、散文、小說、歌詞等作品。雖然同樣是綜合性藝文雜誌,《WAVES》並不像背後有官方經費挹注的《FOUNTAIN新活水》那樣「譁眾取寵」,大玩編印手法以吸引讀者目光;也不像《UVERSE》那樣特重文化現象報導,把自己做成全新的混種媒體(混合了藝術、科技、商業、土地、飲食、品牌……)。中規中矩的《WAVES》,同樣花巨資以全彩雪銅紙刊印,也以商業發行模式進入一般書店,打破文學類或藝文性雜誌舊式的小眾經營方式,圖的是進入主流銷售管道,以爭取廣大的讀者,不把自己「做小」。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