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可以潮可以浪
迎向時代.創造波濤
作者:顏艾琳
6年前生活潮藝文誌推出的時候,在視覺設計、開本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看了幾期,比較讓我困惑的是這些封面人物一個都不認識,而且很多都是還在學習階段的音樂或藝文創作、表演圈的新人。
一般會做封面人物的,通常都已經有一些作品跟成就者。但是看了很多期的封面人物專題,我還是感到一頭霧水。
後來跟擔任總編輯的朱介英先生認識之後,我問了這個企劃選題上的問題。
朱總編輯說:「坊間上的雜誌都以各界的名人或成功者做專題採訪。但剛剛崛起的新人,卻要熬很久才能上得了檯面。如果我是一個伯樂能夠在很多場合上看到具有潛力的新銳也許就能夠讓他站在聚光燈下提早被看見,也給他信心。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能被肯定的。」
朱總編輯的立意非常好。身為藝文圈的伯樂,發掘並報導新人,藉此鼓舞他們,這點好意無庸置疑。而且給予媒體的封面或篇幅都佔很大的比例,他做的很用心。但問題是有一些新人,在被報導過後,因種種原因再也沒有往自己的創作之路前進,甚至消失了。當我去追蹤這些新人的時候,看到這現象,覺得至為可惜,也浪費了伯樂的提攜。
在自媒體興盛的當下,能夠有傳統的紙媒,給予機會曝光,卻不珍惜。身為傳媒策劃人的我,不禁感到扼腕。但也希望朱總編輯未來在介紹新人時,能夠拉長時間去觀察他的創作是否穩定?而不是一時的興起跟攪動而已。因為媒體的篇幅有限,應該給更值得的人去展現。
生活潮不僅是注重挖掘新人,推動藝文新浪;針對經典或長期耕耘的作家、詩人、藝術家、表演工作名家……,也同樣花了非常多的篇幅去報導,並協同學院研究與公開活動,使集結各方藝文創作者與研究方的展演,留下了文圖並茂的紀錄,提供給未來想要作為藝文研究者最好的資料。
我們能夠在一期的生活潮藝文誌裡,看到各界創作者的新作發表、新書出版或展覽開幕前的專題報導、以及對於創作的論述評介等等……,於是在後浪推湧向前,以及文學前輩的洄瀾撞擊,形成了一本綜合多元的藝文雜誌,讓讀者接收到台灣乃至國際華人創作世界的潮浪。
這本多元綜合的生活美學誌,憑著這 6年來的專題策劃,它的文學市場跨度收編了15歲到99歲的讀者,也能夠看到承先啟後,先鋒與傳統在時代變革下的衝擊面貌。
對下一個里程碑的出發,我提供一些淺見:「設定主題性的作家專欄。譬如音樂可找馬世芳;台灣各地人文走讀,可以找在地深耕的人來書寫;文學與哲學的作者很多,亦可邀請40歲以下的中、新世代作家來執筆;甚至體育或運動文學在台灣已經消沉了好一陣子,借專欄來培養出新一代的運動文學書寫(房慧真在臉書上的觀看文,比體育台的主播還要更好看);談閱讀與藝文場所與藏書主題,苦茶與陳學祈都很專業;縱觀全球藝術市場與收藏的相關議題,可以安排獨立特展人或收藏家來寫……,有時會讀到關於時代起落的人事滄桑;還有很多適合季刊雜誌的專欄主題,在此無法一一說出,故拋磚引玉寫了一些意見,也希望有志撰寫主題專欄的作家,能夠主動來幫生活潮藝文誌錦上添花。
生活潮藝文誌是近年來,我願意投稿,並藉此推廣自己的作品也在外交流時,拿得出手的台灣藝文雜誌。祝福 6年有成,下一個 6年,也走得六六大順,越來越多人看見生活的潮浪,如何在眼前湧動。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