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文學家與作曲家的跨文化交流

文學家與作曲家的跨文化交流

作者:龔詩堯

莫札特去世後二十多年,歌德的《浮士德》才出版,是以文豪感嘆為自己得意劇作配樂的適合作曲家難覓;葛路克聲譽正隆時,歌德還只是位文壇新星,所以沒能說動尊敬的作曲大師為他的詩篇譜曲。

莫札特英魂已遠,歌德只能在威瑪劇院上演他的傑作,緬懷少年時期親眼見過的音樂神童風采。葛路克拒絕為歌德的詩篇譜曲幾年之後,卻反過來向他求取詩作劇本,原因是膝下無子的葛路克收養並視如己出的侄女不幸紅顏薄命。葛路克的首選作家並不是歌德,然而,面對這位音樂大師悲傷的請求,克洛卜施托克(Alter Klopstock)等文學家們或感壓力太大,而紛紛打退堂鼓。只有歌德答允了,於是以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冥王之后為題材,開始撰寫《普羅塞耳皮娜》(Proserpina),然而,或因亟欲在尊敬的音樂大師面前有所表現,擬定的計畫太過龐大,最後並未完成。

葛路克採用過大量以希臘羅馬神話為題材的劇本譜寫歌劇,例如他最著名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不過,他早夭的侄女有個雅緻的別號:「中國小姑娘」,這反映了當時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葛路克曾為三部中國題材的作品創作音樂:歌劇《中國貴婦》、《法國的文明華人》和芭蕾舞《中國孤兒》。第一部情節是設想一位遊歷歐洲的中國人回到故國、第二部描寫一位中國人造訪歐洲的政經文化重鎮巴黎,而第三部的原作更取材自翻譯中文劇本──著名的《趙氏孤兒》,出自思想家伏爾泰之手。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四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