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區別、互動與辯證

音樂的界線

區別、互動與辯證

作者:龔詩堯

攻讀研究所時期,同窗曾轉述隔壁寢室一位喜愛國語流行音樂的同學在背後譏評:「現代中國人聽什麼西洋古典音樂!」那是本土意識還沒把自己劃出中國文化界線之外的年代。時移勢易,如今,不知那位同學是否也會說:「現代台灣人聽什麼崑曲、京劇!」升學之後,一位創作現代詩略有名氣的學妹,初步接觸古典音樂,曾問:「我想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和心靈層次,聆聽古典音樂應該是一個好方法吧?」我不假思索、發自誠心地回答:「只有開始──只有一開始會有這種錯覺!」

對古典音樂採取抗拒態度的人,固然劃地自限,另一方面,抱持敬畏心態之人,也不知不覺間在自己以往接觸的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畫出一條太明確的界線,忽略了重疊、交涉與互動等地帶。

界線當然存在。音樂未必像許多人幻想那麼美好高調,總能超越國界、超越時空、超越種族。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利瑪竇(Matteo Ricci),在其《中國札記》中記述在明朝的音樂見聞:「他們用樂器在音樂會上演奏與我們的做法非常一致。中國人音樂的全部藝術似乎只在於產生一種單調的聲拍,因此,他們一點也不懂把不同的音符組合起來可以產生變奏與和聲。然而他們自己非常誇耀他們的音樂,但對於外國人來說,它卻只是嘈雜刺耳而已。」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