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尋找遺失的另一半

尋找遺失的另一半

心靈是個體的內質網受著量子效應而發生作用

作者:文晏

要追求真愛,最古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大家熟知的「柏拉圖式愛情」( Platonic love),柏拉圖認為愛情是以意志駕馭慾望,以精神交流超越肉體情慾的方式作為目標,才能呈現愛情不朽的高尚境界。這是一種哲學論述,但卻無法扭轉人性的真實面;擠進圍城拚命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伴侶,突圍之後,才發覺事實並非想像那般,真正的「另一半」失散在圍城外頭,讓人還有深切期盼,拼圖是認識與找尋的過程,並非是藍圖與目標。

量子理論(quantum theory)為近年來物理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其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似乎隱約地向人們的追尋遙遙呼應。宇宙中兩個糾纏粒子即使各自處於宇宙遙遠另端的距離下,仍能保有特定的關聯性,粒子不是獨立存在;即使其中一粒子被外力作用而發生狀態改變,另一粒子亦即時產生相應的狀態變化,如同心有靈犀或是如鬼魅般地緊密連結的超距離互相作用著。

英國小說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於1907年發表小說《柴堆少年》(The Brushwood Boy),「男主角喬琪(Georgie)深深為一個夢中的景象所糾纏,他夢見一個美麗的少女站在柴堆旁神情落寞,讓他印象深刻,從六歲開始,白天晚上都會惦記著她,他知道她名叫安妮(Annie-an-lo uise),夢中若與她一起就很快樂,離開時就很傷心,並在夢中曾經親吻她。長大後有一天喬琪在牛津遇到與少女騎馬,並向她傾述他的回憶,結果對方也回應他,原來兩人長久以來都做著相同的夢,兩人都在柴堆前邂逅,結果真實的兩人墮入情網,準備結婚。」(Mordell, Albert. 1975 :42)。

這個故事奧妙地詮釋了與「另一半」心有靈犀,心電感應有如量子糾纏超時空的訊息傳輸現象,近似美好到不真實的神奇幻夢。英國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對於心靈與個體的觀點則提出:「心靈是個體的內質網(Microtubules)受著量子效應而發生作用。」(邱勝安,2011:54)人類心靈有如量子力學之量子對外來事件不斷反應並改變狀態,不斷在不同效應中疊加與外界進行交流。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