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從東歐到東亞

從東歐到東亞

古典音樂中的端午

作者:龔詩堯

國曆6月剛過的農曆5月初5端午節,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有些地區以此日為春秋時代名臣伍子胥之忌日,而更廣為人知的則為紀念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故此日亦稱為「詩人節」。不僅台灣、香港、澳門、中國大陸,在朝鮮半島、日本、琉球群島、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端午亦各有傳統,是東亞文化圈的重要節日。

至今對東方節日理解大多僅止於春節的西方人士,自然不會有太多相關的創作引用端午節為素材。《楚辭》在西方的譯介至少可上溯至1815年,文豪歌德曾嘗試翻譯屈原《離騷》,但未有結果。真正有所成績,已至19世紀下半葉,例如:1852年,奧古斯特(August Pfizmaier)在《維也納皇家科學院報告》上發表德文的《〈離騷〉和〈九歌〉:西元前3世紀中國詩二首》;1870年,法國東方語言學院的漢學家德里文侯爵(Marie-Jean-Léon Lecoq)發表《〈離騷〉,西元前3世紀的詩歌》。或因較後代唐詩、宋詞,《楚辭》更篇幅宏大且文詞古奧,罕見西方人士以之進行再創作。

不過,博胡斯拉夫.馬爾蒂努(Bohuslav Martinů)──被譽為「捷克三傑」:史麥塔納、德弗札克、楊納傑克之後最重要的該國音樂家──譜寫過一首鋼琴獨奏曲《五月初五》(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曲名就是指端午節,並以屈原事蹟為素材。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