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西方的東方,歐洲的中國

西方的東方,歐洲的中國

波特萊爾和普魯斯特與音樂

作者:龔詩堯

今年(2021)是法國文學熾熱的一年,兩位重量級作家的生日相隔半世紀恰逢一大整數:《惡之花》的詩人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200歲冥誕;《追憶似水年華》的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50歲冥誕。這兩位文學家在音樂領域也廣受重視,均足以令後人將之當作為唱片主題。不過,波特萊爾主題唱片主要收錄以他的詩再創作之樂曲,而普魯斯特主題唱片則主要是他筆下涉及的既有樂曲之呈現。

惡魔之詩章
波特萊爾相信文學與音樂相通,曾表示自己的《巴黎的憂鬱》想寫作的是「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他在1860年代與多位當代音樂家有所往來。這位「惡魔詩人」將〈神杖〉一詩獻給李斯特;這位「鋼琴魔王」則將其研究著作《波希米亞人和匈牙利境內的他們的音樂》回贈波特萊爾。

1860年,華格納在巴黎舉行了三場音樂會,引發當地藝文界的激烈爭議。波特萊爾站在支持陣營,還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給華格納,其中提到眼高於頂的華格納的偶像──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和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又盛讚華格納的音樂會是:「我所經歷過的最大的音樂愉悅」,「我彷彿自己寫了這些音樂」,聲稱華格納能夠壓倒一切。華格納沒有回信,但邀請這位詩人參加自己舉辦的晚宴。波特萊爾於次年寫作的〈華格納與《唐懷瑟》在巴黎〉對華格納在法國的聲望有重要影響。

波特萊爾的詩成為後輩音樂家的靈感來源:德布西的歌曲集《波特萊爾的5首詩》尤為常見;法國管風琴大師路易.維爾納(Louis Vierne)同樣譜寫了一組5首《波特萊爾之詩》;受盡蘇聯政府迫害的亞歷山大.洛克辛(Aleksandr Lokshin)甘冒官方教條之大不韙的畢業作品即為女高音與管弦樂的交響詩《惡之花》,波特萊爾有些詩作被多達20餘人譜曲,還有器樂曲以波特萊爾的詩作為素材,例如亨利.杜蒂耶(Henri Dutilleux)的大提琴協奏曲《遙遠的世界……》(Tout un monde lointain…),曲名取自《惡之花》中的《頭髮》:「一個遙遠的世界,虛無、接近死亡!」

波特萊爾作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散文詩的鼻祖、現代派之奠基者,不僅對西方,於東方的近代文學亦極深遠。許多亞洲人──包括台灣人,即使没讀過波特萊爾一行文字,也知道高中課文《蜘蛛之絲》、《羅生門》的日本作者芥川龍之介寫過一句怵目驚心的「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這句話出自芥川龍之介的遺稿《某阿呆的一生》,同篇小說中還提及「破了十誡的莫扎特」的歌劇《魔笛》。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沼澤地》裏亦提及波特萊爾和更罕為人知的歌曲:「我從許久以前,就知道在那蘆葦繁生之我處,有個奇異的世界。不,甚至現在,一首《邀遊》(L'Invitation au voyage)的曲子,從那兒忽斷忽續飄向我的耳際。伴同著水氳和蘆葦的香氣」。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四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