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去年在馬倫巴

從畫外音的位置

去年在馬倫巴

剖析電影敘事的內在裂罅

作者:楊小濱

編者按:
電影《去年在馬倫巴》是法國意識流電影的經典之作,於1961年推出放映,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曾被提名196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故事敘述在一個豪華大飯店中,居住於此的名門貴冑、望族閨秀們,終日穿梭於華麗豪奢的巴洛克廳堂內,過著精英階級的生活。一位代號X的男士不斷地搭訕著代號為A的女士,電影便在這個背景下,以「鏡頭外的獨白」、「懸絲傀儡般的人物動畫」、「模稜兩可式的對話」三個敘事元素展開一段夢幻般的故事主線,情節以對話方式進行,其所勾勒的時間、空間,毫無秩序而虛幻地向閱聽人呈現浪漫的愛情事件始末。整個劇情起於非始知始,結於非終之終,電影拍攝時空是戰後的法國,然而劇情的特徵則超越了文藝發展的時代框限,把近代夢幻、潛意識、超現實、碎裂、後現代結構主義的抽離解構敘事模式統攝進去,因此其拍攝手法成為每個導演學習與參考的典範。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導演的《去年在馬倫巴》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了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在電影劇本里體現出的文學性。電影的畫外音持續著某種文學語言對故事的建構(假如不是虛構的話)。事實上,男主角X所述的去年發生的故事,與A的約定,究竟是記憶的重構,還是幻想的編織,最終也還是不確定的。但無論如何,從頭至尾,這部影片中講述的聲音就是在第二人稱的強迫性敘述中搭建起來的「妳的故事」,暴露出電影中敘事性的決定功能。

鏡頭外的獨白
在片中某個露台的場景裡,我們會先聽到X的畫外音 ──「妳靠著石頭欄杆,手靠在那兒」 ──然後看到畫面上的A把手靠到石頭欄杆上;接著又聽到X的畫外音 ──「妳轉向我,但似乎沒有在看我」 ──然後看到畫面上的A轉過身來,往側面看去。這彷彿在提醒觀眾,所發生的一切只不過是被講述出來後才能夠獲得的回憶。不過,其中也有一些X的畫外音描述並沒有體現在畫面上,這又給故事的編織帶來更不確定的特性。況且,X對去年故事的最初陳述,所述的地點並不是馬倫巴:「我第一次遇見妳是在弗雷德里克巴德……」,只是在之後A表示她從未去過弗雷德里克巴德,X才改口說「那可能是別處,卡爾施塔特、馬倫巴或巴登薩薩,或者甚至就是這個大廳裡……」。

借助去年與現在之間的時間跨度,影片渲染了記憶的模糊,從而增強了影片在氣氛上的曖昧。同時,用回憶拼湊起「去年」發生的事,還可以說是建構了一種時間的張力。對於時間張力的魔力,我們在馬奎斯小說《百年孤寂》開頭的著名段落裡已經領教過了:「許多年後,面對行刑隊,……將會回憶起……的那個下午。」《百年孤寂》說的是在未來回憶的過去,《去年在馬倫巴》則強調了從過去所約定好的現在來回憶過去。

在花園的背景上,A不止一次對X說「放開我」,有如是要掙脫故事的編織。但是,除了聲明「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不認識你」,A偶爾也暗示了故事的真確。比如有一幕在階梯的背景上,X對A說「我們在那天下午又相見了」,A的回應是「是巧合,當然」,似乎被動地認可X的敘述。甚至當A說出「不知道那個房間,那個帶鏡子的壁爐」時,我們似乎聞出了一些弗洛伊德「否認」(Verneinung)的氣息,在表面的否認下暗含了記憶的痕跡。那麼,或許可以推斷,去年在馬倫巴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男女主角通過承認和否認的交織合作編織的故事?總之,A的態度始終模棱兩可,也常常用模棱兩可的話語像是「或許/可能」來迴避承認或否認,比如見到照片時表示「或許是在……拍的,或許是別人拍的」。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