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時局勢一時歌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時局勢一時歌

不只屬於法國的《馬賽曲》

作者:龔詩堯

法國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是最著名的國歌之一。然而,在本國的地位,隨政權更迭而幾經改易,反映不同立場與迥異觀點;在其他國家的流傳,亦因徵引目的而加以扭曲,變化出各自不同的象徵意義。

輾轉的意義更迭歷史
《馬賽曲》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在法國大革命期間,1792年4月25日所創作。當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向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宣戰,魯日.德.李爾受史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Philippe-Frédéric de Dietrich)鼓舞而創作,原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幾天後,史特拉斯堡就遭到襲擊,並擊退敵軍。

該年7月30日,弗朗索瓦.米勒(François Mireur)在馬賽的一次集會上演唱這首《戰歌》,引發志願軍人們的愛國熱情。8月10日,志願軍前赴巴黎時高唱此歌,而得《馬賽曲》之名,自此風行全法國。由於歌曲誕生地史特拉斯堡位於兩國交界,該地區絕大多數阿爾薩斯人根本不會說法語,因而半年之內,《馬賽曲》就出版了德文 ──當時敵國的母語版本。

非常悲哀且諷刺地,促成《馬賽曲》這首代表性愛國革命歌曲誕生、成功抗擊敵國侵略的市長德特里希,竟於次年在法國恐怖統治期間遭雅各賓黨人誣諂,並假人民利益之名處決。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馬賽曲》為國歌;8月23日,才恢復迪特里希作為革命英雄的聲譽。
另一方面,對抵抗侵略的《馬賽曲》初期傳唱有功的弗朗索瓦.米勒,卻成為拿破崙手下的將領,並在隨法軍侵略埃及期間去世。拿破崙登基為皇帝之後,更取消《馬賽曲》作為國歌地位。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