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與鯨共舞

與鯨共舞

深海中的藍色幽靈

作者、攝影:柯金源

我希望是一尾魚!能夠乘著洋流,無拘無束、漂游萬里、看盡千島奇幻景致。每一次,在大海中與大魚、大鯨相遇,心裡總想著,如果能夠雙向溝通,我想問:您從哪裡來?最近好嗎?接下來,您又要往哪裡去呢?我可以跟著您一起去旅行嗎?這些想望,是我久久放不下的水中呢喃!

探尋海洋生物的生命旅程
鯨豚、海龜、鯨鯊、曼波魚等明星物種,其海洋洄游性生活史,是許多生物學家長期探索的奧秘。近 30幾年來,我依據這些生物覓食與繁殖的特性,嘗試在不同的季節、區域,耐心等待或尋找牠們的遊蹤,期待彼此在巡游探索的途中,能夠成為短暫邂逅的旅行夥伴,但有時候,心中的期待,跟真實世界的差異,是無法預料的。

1990年春天,澎湖沙港漁民聯合捕獲海豚的畫面,成為國際保育議題的焦點,台灣政府在國際社會與貿易條款的壓力下,將鯨豚列入保育類物種名錄,終止了沙港漁民延續上百年的捕獵鯨豚文化,漁民只好力圖轉型觀光,將鯨豚圈養在港口內。看到遊客買門票、或購買鯖魚,在浮動碼頭上餵養海豚的畫面,心中的感觸有點矛盾;這些海豚雖然逃過被宰殺的命運,但被終身監禁在港區內,成為觀光展示商品,每天等待遊客餵食的日子,既失去自由、也沒有尊嚴,其命運好像也沒有好多少?就是死刑與無期徒刑的差異而已。後來,有幾隻海豚因無法承受港區污染與噪音而死亡,其餘倖存者,都自行找到機會逃出圍網,回到大海的家。沙港海豚事件在爭議聲中落幕了,政府主管機關、當地漁民、保育與學術團體,也都上了寶貴的一課,同時開啟了鯨豚保育與觀光漁業的契機。

1992年夏天,在台東成功漁港碼頭也上演的一段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當天遠遠的就聽到魚販的吆喝聲,湊進一看,有一條剛被拖進港的鯨鯊,長約10公尺左右,體重可能超過10噸,漁民借用怪手把牠推到拍賣場,立即被好奇的民眾團團圍住,這是「鯊魚煙」料理的上等材料。完成拍賣程續之後,仍微微掙扎的鯨鯊,很快的被支解成許多小魚塊,地上流著一道道暗紅鮮血,雪白如豆腐般水潤的魚肉,肉如其形的「豆腐鯊」便成為攤商、餐飲業者搶購的現撈海味。我站在人群外圍,靜靜的看著,這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漁民戲稱牠為「大憨鯊」,當牠在海面張開大口濾食浮游生物的時候,動作總是緩慢的、狀似憨憨的,不懂得避開危險,很容易被人類鏢刺捕抓。心裡想著,您游到台灣,是為了豐饒的食物?或為等待繁殖的機會?我們認識您的場域,總是在拍賣場,或者餐桌上,至於您的一生,您的游歷,人類無知、也無感,心中暗付著,我想為您們譜寫生命傳奇的篇章。

繁星般的喜悅奇遇
沒想到第一次近距離認識鯨鯊,是在漁港的拍賣場上。到了2000年間,因為鯨鯊族群量日漸稀少、個體也越抓越小,國際保育組織開始推動保育工作,部分國家實施禁捕令。台灣也為了善盡瀕危物種的保護責任,開始研究限制性漁業的可行性,我也因此緣由,跟著海洋生態研究團隊,進行田野紀錄工作。除了記錄漁民捕撈作業,還奢想著,能在海裡拍攝到牠們自然悠遊的巨大身影。

歷經多年等待,終於心想事成!只是,首次與鯨鯊在水中共游,第一筆水下的鯨鯊活體畫面,是在定置漁網內。2004年間,花蓮七星潭海灣的定置漁場業者,每年總會捕抓到幾隻活鯨鯊,業者原想仿照日本沖繩讀谷村的經營模式,把鯨鯊圈養在網內,讓遊客與牠共游體驗,這是台灣漁政單位在施行限制性捕撈的前期,實施漁民與觀光業者的構想,我因此得以先行測試其可行性。雖然,當時是在大型網子內拍攝,當鯨鯊進入鏡頭焦距範圍、觀景窗內的幾秒鐘,還是令人驚喜、震撼。這是海洋中最大型的魚類,而且牠從混濁的水色中顯現身影、並朝你的正面游過來,猶如一部公車就與你近距離擦身而過,身體還會感受到牠尾鰭擺動的水流、輕微晃動。與鯨鯊在同一個空間共游相識之後,引發我更多的奇想,當牠進入定置網之後,可能被做成「鯊魚煙」料理吃掉、也可能被賣到水族館,終身被囚禁在水缸裡!如果,牠能夠更幸運一點,安全過境台灣海域,那牠會往哪裡去?到了其他國家的海域之後,牠們會被如何對待呢?那牠有可能若干年之後,再度過境台灣嗎?

因東部海域颱風頻繁、海流強勁、營運管理成本很高,加上不確定性的風險,在網子內與鯨鯊共游的計畫,還沒有正式大展鴻圖就宣告收攤。漁民轉而出售給水族館業者,除了屏東海生館以外,還遠送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另外,因限制性捕撈政策逐步施行,鯨鯊成為禁捕魚種之後,學術研究單位得以透過漁民的協助,當鯨鯊誤入定置網之際,就以補貼的方式,進行衛星追蹤標示放流,試圖解開鯨鯊洄游路徑的奧秘,以及生活史的片段。

後來,根據鯨鯊的衛星資料,分別前往日本沖繩,菲律賓董索(Donsol)、歐斯陸(Oslob)等島嶼尋找鯨鯊蹤跡。前後花了 3年時間,一起跟研究人員耗費了不少心力,往返鯨鯊出現熱區,重複潛入海中,在鯨鯊群中努力搜尋牠們的背鰭,想試試手氣。假如幸運的話,就有機會發現背鰭帶著台灣的標示信息,心中的疑問就能獲得解答。到了2013年4月間,由菲律賓的LAMAVE研究團隊,在萊特島南部海域,實際記錄到來自台灣宜蘭定置漁場標示放流的鯨鯊,兩地海域直線距離超過1600公里,這一筆珍貴資料,真實呈現了鯨鯊在中西太平洋的迴游、覓食、繁殖的路徑,我與鯨鯊相遇的故事才告一段落。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