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花
作者、攝影:張薈茗
大寒過後天空陰晦濕冷,彰濱61快速公路的高架橋,遭到強烈東北季風夾擊,橋身震動,宛若顛簸起伏的巨龍,一路蜿蜒至海角。冬陽穿透烏雲;瞬間光影灑在無垠海上;此刻正值退潮,沙洲線條隨光影移動,顏色濃淡不一,視野廣闊,呈現一幅巨大乾筆皴擦水墨畫,美得令人讚嘆!幾公里外紅樹林,有成群白鷺鷥歇在樹端,振翅飛翔起起落落,伸伸懶腰,迎接一天的來臨。
下芳苑交流道,往台17線公路前進不久,路邊乍然出現一幢破舊的石棉瓦矮屋,簡陋水泥板搭建,是嬿秀母女棲身之所。夫死後帶著稚女,回娘家投靠,父親以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為由,讓她借住這一幢即將廢棄的儲物間。屋外,一方小菜園冒出青綠蒜苗,牆角小花,不受北風欺凌,搖曳生姿迎向陽光,充滿生機與希望,與嬿秀的陋屋呈現強烈對比。
認識嬿秀是1998年初學攝影時,每天從山之顛追到海之湄,從日出守到日落,追著那顆炙熱的太陽,奔馳過無數的日子。記得那天,路過芳苑鄉牛肚溝海域,看見一對夫妻,在夕陽下用力拉整魚網,天邊火球映照,一片通紅,幾隻歸鳥襯著彩霞飛過,遠方落日嫣紅,像巨大的紅燈籠慢慢沒入水平線,暮色漸暗,在空曠長堤上,面對冷冽的東北季風呼嘷而來,凍得全身發抖。
逆風背向蹲在堤防上守候,等他們上岸閒聊幾句,才知是兄妹檔;各自失婚,結伴下海撈捕魚苗維生。這對兄妹很健談,終至成了好友,從此依不同時令季節,經常與嬿秀入海跟拍,實際了解女性討小海的嚴苛人生。
與嬿秀通電話,詢問今年撈捕鰻魚苗成果如何?忽然,她語帶哽咽說:「今年沒下海撈捕鰻魚苗,因為剛動完乳房腫瘤手術。」又說:「這陣子無法到海域討生活,本就拮据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聽了甚感難過與同情,趕來探視究竟。
嬿秀
進入嬿秀居住的矮房,不到八坪大的空間,佔了廚房與浴室,再隔一間起居室,所剩空間無幾,破舊卻不髒亂。她除了乳房手術傷口未癒,但見手腕、膝蓋、關節處腫脹,走路踉蹌吃力,這是不健康的現象。最近乳房腫瘤動了手術,但是手、腳腕關節卻開始疼痛,幾乎1、2個月了,卻無法去看醫生,她認為長期泡在冰冷海域彎腰、跪爬、挖掘赤嘴或捕鰻苗,可能是這樣引發關節腫脹。思忖著去一趟醫院,光是掛號費就要花掉380元,居住海邊,近日颳起七級東北季風寒氣逼人,人畜難以站立,去彰濱秀傳醫院看病,騎機車也要半小時以上,可是半夜關節像針扎一樣刺痛,生病後已沒有收入,只能盡量忍著,她的腫脹處都是關節對稱部位,怕是免疫系統發炎所致,若不及早就醫,後果堪慮。
巡視環境,屋頂上的石棉瓦斑駁破舊,裂痕處處、夏天通風不良、異常悶熱。此刻正值寒冬,北風無孔不入,透過窗縫咻咻作響,加上冬雨綿綿,天花板到處貼滿透明塑膠袋,充斥著小蟲子的屍體,為防雨滴濕漏,卻讓房間滲滿濕氣霉味,空間狹窄,光線昏暗,政府早已明定石棉瓦為有毒建材,尤其是有裂痕的石棉瓦,細小纖維飄浮在肉眼看不見的空氣中,容易被人吸進肺部致癌。她們母女卻長期住在石棉矮屋裡,實叫人擔心。
都市人很難想像,凌晨美夢方酣,嬿秀必須掀開被窩,半夜三更穿上全套防水裝,頭戴照明燈,只露出一條視線的隙縫,這副裝扮是與海潮冷鋒接觸的第一道防線;夜黑風高下,忍住天寒地凍,擔心錯過捕撈鰻苗的時機,她必須逆風強襲,騎機車往牛肚溝海堤飛奔而去。北風呼嘯,寒氣滲進身體深處,海堤零散的夜釣客,燈影幢幢,如寒星閃爍,他們一竿在手,或蹲或站把釣線拋的好遠,寒流不斷來襲,天氣總是灰暗。
再冷也抵擋不住生活的壓力,嬿秀摸黑、攀繩、垂降、攀越防坡堤、肉粽角、好幾道關卡,進入海域進行撈捕作業,浪潮在岩石間迅速推湧、岩崖堅毅、永不退讓,潮水浸濕腰部下半身;海田間,脆弱的身軀,只能任由激浪拍打,強風吹襲;每一道關卡皆輕忽不得,小則變落湯雞,大則被狂浪捲走!
以海為耕
鰻苗是老天爺年底賞賜給討海人的紅包,領取它猶須經得起天寒地凍淬煉;鰻苗是夜行性魚類,白天深潛於海坪底部,或是直接鑽於泥沙中,晚上才會游出來,愈冷撈捕的機會愈多,鰻苗一尾50元上下滾動調整,單親媽在偏鄉沒有學歷、更沒有一技之長,工廠粥少僧多就業困難,只能走向海域討生活。
嬿秀堅強認命,似一葉孤帆浮游在冰冷潮間帶,長路漫漫展開孤單旅程,勇氣絕非天生,環境所迫,生活就該如此渺小卑微,寄寓於潮起潮落,大海是嚴厲的慈母,總不吝於給予。每年11月至隔年2月底是開放撈捕魚苗的季節。每天撈捕時間,須聽任潮汐更迭而變動,從半夜八點到凌晨四點是最佳時段。捕完魚苗須於漲潮前,將網住的垃圾清除整理,免得漁網遭受海浪推拉扯破,細節繁瑣。
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在遠方屹立,隨著強勁的海風轉動,製造噪音和電磁場,有如俯瞰的巨魔訕笑於斯,嬿秀感慨說道:「昔日捕撈鰻苗,3個月的撈捕時間,運氣好時足以提供半年生活費無虞,現今撈捕量直線下降,每次出海,能獲得10幾尾已經不錯了,常常槓龜一無所獲。」愈來愈嚴苛的現實,考驗著嬿秀的海女生涯。
長年以海為耕地,烈日挖赤嘴、撿拾野生蚵;寒冬補鰻魚苗,肉身承受艱難的挑戰;在烈日、風霜、雨露、濕氣當中,自熱帶風浪到嚴冬黑水,熬過海峽的四季摧殘;每天掌握退潮與漲潮時間,深入潮間帶,在泥淖中奮鬥,看著她弱小的身軀,很難想像是討小海維生的女人。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