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藝術的傳承
擀氈靴
西伯利亞人的抗寒利器
作者、攝影:Markova Irina
眾所周知,西伯利亞的冬季又長又冷,因此有個刻板印象指俄國人,尤其是俄羅斯人不怕冷,錯了,住這裡的人比誰都瞭解,嚴寒有多危險,千萬不能疏忽。人人都要懂得應對寒冷的天氣,出門前,得把自己穿得保暖為前提;當然大都市的居民平常不會穿很厚或是很多層次,因為待在外面的時間不多,出門到公車站,再到工作單位,回程也差不多一樣,最多會到超市買東西,室內都有暖氣,室外不等車的話,也幾乎來不及長時間受冷。不過冬天這個季節在俄羅斯,尤其是在西伯利亞,顯得特別長,再怎麼安排自己的行程,還是躲不掉寒冷!再換句話說,冬天其實也可以很好玩,特別是下雪的風景很美,要一整天躲在家裡也坐不住,一定會衝出來打雪仗,我們總不會冬眠!因此,無論郊區或大城市,想要享受冬季,就得好好準備適應它,更不用說一整年在室外工作的人員。
氈靴的藝術
其實,除了天氣寒冷這個問題之外,還有更讓人煩惱的室外跟室內的溫度差也會造成出入麻煩。比如說,當室外攝氏零下30度時,室內卻剛好相反,都會保持20到27度攝氏,人們進去超市一下再出來,身體會感受到極端溫度反差的衝擊,血管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乍然進入高溫空間會出汗,反之乍然走進超低溫的是外,冰冷直衝進體內,血管急速收縮容易造成身體不適,對於老年人或血液疾病的人更容易導致血栓或中風,何況冬天出汗很容易感冒,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該找辦法維持健康免疫力才能適應。自古以來,氈靴及毛製品幫人維持體溫,可以禦寒又不會夠熱,維持身體舒適的溫度,正是寒帶地區居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穿著配備。
製作氈靴的材料主要是用羊毛.由於羊毛的導熱性抵,而透氣性高又具備吸湿排汗性能,所以羊毛製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穿着都很舒适,很保暖。氈靴歷來作為俄羅斯人過冬取暖的必需品,也是一種保存傳世傳統文化的載體,隨著都市化發展,大部分城市居民不再必要長時間待在外面艱苦勞動,因而對氈靴的需求下降許多,只有少數的外勤職業或鄉鎮居民還是必須穿著氈靴出門工作。
時代變遷,擀氈手工藝面對工業化機械技術,敵不過批量生產合成纖維的製品.雖然大家都認同,手工產品反而相對價值提高,質量和功效更是一流,價格也很合理,當然工業大量生產便宜許多,據工匠們表示,合成纖維的氈靴比手工全天然羊毛的氈靴便宜十倍左右,很明顯手藝經濟效益低.因此手工羊毛氈靴漸漸淡出市場,掌握擀氈技藝的資深工匠們越來越少,想要學的徒弟也不多,就這樣手工擀氈成為慢慢消失的民間工藝。
原創的價值
而19世紀20世紀初氈靴反而作為富裕的象徵,尤其是在農村,如果家庭擁有一雙純羊毛製的氈靴,算是家境優渥的.至20世紀1960年代,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氈靴普及、平民化,變成任何人都買得起的冬鞋,當時俄羅斯人冬天要出門,都會穿天然羊毛製成的高筒氈靴;然而,市場上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皮鞋等比較時髦的新式樣,面對市場的變化以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再好的手工氈靴也不時興了,其他手工藝品也不例外,從此讓人聯想到樸實農民或工人的形象.此事導致擀氈手工藝淪落入一種危機。
擀氈這一手工藝並不是俄羅斯所獨有,自古以來在許多氣候寒冷的地區,不管事歐洲或亞洲都有這種工藝,過去幾個世紀氈靴為嚴冬不可或缺的傳統冬鞋,在俄羅斯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等北部的地區居民生活中廣泛應用,如今在西伯利亞這一手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只剩下9位從事純手工擀氈的資深工匠,幸好其中一位住在新西伯利亞市Ivan Lapin的努力作為,算是一個很好的勵志範本,他積極發揚光大氈靴藝術,希望能夠重振西伯利亞傳統手藝和生活方式,讓它重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給西伯利亞人恢復那所謂的「西伯利亞健康」,2008年Ivan Lapin下定決心,獻身於一種有利於人民的事業,這事業竟是擀氈靴.擀氈工匠出身的Ivan Lapin堅信長時間被遺忘、被冷落的純羊毛製成的高筒氈靴,並定有機會重新成為冬天必備的日常用品.他說:「我花了很長時間,走遍整個西伯利亞,阿爾泰邊疆區,阿爾泰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莫爾多維亞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等俄羅斯地區考察拜師,向好幾位大師學習傳統工藝與智慧,到偏僻的小鎮當徒弟,掌握擀氈靴技藝.時間長了,我自己也開始招收徒弟。擀氈技藝一向靠師徒傳承,然後找了一隊志同道合的人發揚這種技術,將擀氈靴變成一種原創藝術。」Ivan確實積極尋找還在擀氈的大師合作,結果他吸收了來自不同俄羅斯地區的600多人參加這種手工藝技術之發揚,他們和Ivan一起從事羊毛生產及加工,製作各款擀氈鞋和擀氈工藝品.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不使西伯利亞擀氈手工藝消失,嘗試維持世代傳承,同時也給很多人發揮和工作的機會。
Ivan 32歲時下定決心將一生獻給這個事業值得敬仰,擀氈靴是一項繁重費力的手工操作技術。14年來他除了親自全手工擀氈之外,也從事牧羊主業,經營農場:從儲備乾草到繁殖羊羔,再到剪毛和羊毛加工生產,再擀氈和製成品質優良的產品,他親自進行全程管理;目前他們在阿爾泰地區有超過300頭綿羊,1 年 2次生產羊羔,都需要照顧;經營這種事業,需要花費許多體力與精神,也很耗時,Ivan在訪談中不止一次強調,他並不是商人,而是農民,又是一個工匠.對他來講,擀氈靴不是產業,是手工藝,他是全俄羅斯唯一一個人掌握傳統擀氈全程序的藝術家。他不斷深入研究幹氈靴歷史和工藝,試著振興擀氈的藝術,給平民大眾機會了解羊毛產品製作工序,並進行民間手工藝教學,展現西伯利亞擀氈工匠們不同創作風格,同時也研究廣泛使用養羊業製品的應用,大量拓展行銷擀氈鞋的市場。由於Ivan的手工作坊遵守傳統工藝工序,做出質量很高的成品,都是因為關心西伯利亞人的健康與舒適。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