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微觀與巨觀

觀看真實

微觀與巨觀

心靈是一片透鏡

作者:文晏

觀看大宇宙
我們所處的宇宙到底有多遼闊?到底存有多少萬物?浩瀚太陽系裡的月亮,到底有沒有住著嫦娥和玉兔?這個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是不是真能助人還是只是美麗的傳說?月球上的一切,在望遠鏡還沒發明前,人類有著太多的看不到與猜不到的幻想。開啟科學家對生命科學的視界始自十六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伽利略透過望遠鏡觀察夜空,看到浩瀚無垠的星辰運行,開啟世人的眼界與心胸,伽利略翻轉了人們心中對宇宙的傳統認知,是科學革命的先鋒。早先他用望遠鏡對著太空,夜夜觀測並描繪月球表面,一筆一筆勾勒出月球上的山脈、峽谷和石坑,揭開月亮與星球的奧秘,人類對於遙遠的宇宙不再僅存有神秘與幻想。伽利略將觀測到的萬物紀錄成《星空信使》獻給第四任托斯卡納大公,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二世.德.麥地奇(Cosimo II de' Medici;1590~1621年)。撼動了當時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主流觀念,驚天動地推翻了早期的地球中心理論,從此宇宙中的所有星體不再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並對太陽系以太陽中心說提出了科學上的證據。

伽利略探究光學原理,自製望遠鏡並將倍率不斷提升,並好奇的將眼光從地面擴展到宇宙;他不僅仔細描繪月亮的崎嶇表面結構,更解釋這些陰影的由來,推算出月球上山脈的高度,看清月亮的真面目。伽利略也因支持「地動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否定地球宇宙中心的看法,遭羅馬教廷指控違反聖經教義,受宗教法庭大審終身監禁,這個歷史的偏見被一條悲慘的生命粉碎。

對應於小到肉眼無法分辨的微觀細節,望遠鏡開啟人類對於「肉眼看不見的巨觀事物」之好奇,加速科學研究發展速率;透過望遠鏡,人們觀測到許多天文新現象也發現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在與天動說的辯論中,地動說(也稱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確認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的觀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伽利略因支持「地動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為後世打開一扇觀看真實世界的大門,啟發了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的古典物理學,為新世界打開了一隻巨眼。三百多年前牛頓說過:「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在文化史上,伽利略卻為爭取探索生命的真相,成為了與威權鬥爭的象徵符號,讓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更加深一層認知。

探索小世界
在每天生活中,我們一定都會接觸到微生物,包括細菌、黴菌、酵母菌、病毒以及未可知的細微生命體,通稱為微生物。微生物有好也有壞,例如有些食物中加入微生物幫助發酵,製造出各種風味獨特的食品,例如:酒類、醋、調味料、發酵乳製品等;有些微生物則造成食品的腐敗甚至產生毒素,造成人類食物中毒,甚至危害人類性命。這些微生物在顯微鏡尚未發明之前,人們的肉眼根本無法看清楚,因此在原始世界裡造成許多歷史性的危害,包括天花、痢疾、霍亂、流感、白喉、淋病、肺炎、梅毒等,今天荼毒全人類的COVID-17亦正方興未艾地肆虐著文明世界當中。

人類發明了可以眺望深黑、遙遠宇宙的望遠鏡,依據同樣原理,對應於透鏡交疊放大功能,也讓人類發明可以觀看微細世界的裝置。著名的英國自然科學家、發明家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以複合式透鏡交疊觀察到軟木塞的細胞壁,並看到肉眼無法分辨的細微物件組織結構,他將這種「顯微鏡觀察技術」發表在《微物圖解》(Micrographia)中震驚全世界,他將生物結構最小單位命名為細胞(cell),開啟人類對於「肉眼看不見微物體」的好奇心,啟發人類利用顯微技術得以往更細微的小世界去探索,因而發現危害生物世界甚鉅的細菌與病毒,通稱為微生物。

世界上第一位發現微生物的人是誰嗎?顯微鏡還沒發明以前,人們就已能透過鏡片放大物體,將鏡片組合在一起觀察物體,藉由調整焦距,物體影像可深縮位置令其改變大小。虎克運用顯微鏡進一步拓展人類在微小尺度的解析能力,在當時已是驚人的科學突破,一如伽利略用望遠鏡翻轉了人類對宇宙的眼界。

微生物學之父荷蘭科學家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運用凸透鏡發現人類眼睛無法看見雨滴中的奇妙世界後,努力鑽研並投入大量心力自製顯微鏡觀察單細胞生物,在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下竟能組裝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而製造出來的顯微鏡品質無人能及,成為細菌學研究先驅。雷文霍克也是第一個辨認出血球和精子、發現骨骼肌有橫紋肌纖維的科學家。神奇的顯微鏡,放大了微細世界的奧祕!到了十八世紀,光學顯微鏡已經能將物體放大到千倍倍率以上,使人們能清楚的觀察並分析生機盎然大千世界裡,微小物質結構。隨著現代科技製程的進步,科技發展進入到更微小尺度,許多顯微鏡的發明成為人們觀察微物質的最佳工具。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