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鋼琴佛陀到科幻配樂
印尼甘美朗音樂的影響
作者:龔詩堯
距今約一個世紀,1920年代左右,東亞各國面臨了史上第一次西方音樂家頻繁來訪的盛況。俄羅斯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局勢造成大量人口跨洲越洋遷徙,為逃避戰亂、為尋求新市場,各國人士藉由亞洲轉運往返歐、美,甚至部份在亞洲暫住定居。許多音樂家亦來到亞洲各國,例如: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小提琴家艾爾曼(Mischa Elman)、克萊斯勒、海飛茲等,其中「鋼琴佛陀」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更是其中少數將訪問亞洲時所見文化用於創作的音樂家。
戈多夫斯基被譽為「鋼琴家的鋼琴家」,於1870年2月出生於扎斯勒,現代屬於立陶宛,當時尚為俄羅斯帝國,其雙親都具有猶太血統──當時受迫害最深、流動最頻繁的族群。戈多夫斯基一生中只5歲以前接受過不到3個月的課程,此後無師自通,兼擅小提琴與鋼琴,並開始作曲。從9歲開始巡迴歐洲各國演出,17歲時在巴黎結識前輩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巴黎作為西歐政經文化重鎮,歷來曾多次掀起異國風情熱潮,例如:17~18世紀土耳其風、中國風,19世紀日本主義,20世紀初俄羅斯風等。聖桑在1872年就譜寫歌劇《黃膚公主》(La Princesse jaune),是歐洲「日本主義」的早期音樂創作之一。
1921年,聖桑《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的題獻對象──荷蘭大提琴演奏家約瑟夫.霍爾曼(Joseph Hollmann)引介一位日本人拜訪聖桑。此人名為德川賴貞,是前德川幕府「御三家」之一紀州家族第16代當家,曾在大正2年至4年(1913~1915)赴歐攻讀音樂,返日後熱衷推廣,因而綽號「音樂殿下」。此次德川賴貞再訪歐,曾與《蝴蝶夫人》作曲家、當時正在譜寫《杜蘭朵公主》的大師普契尼會面,還觀賞過同樣曾譜寫過《杜蘭朵公主》的鋼琴宗師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等演出,並親自邀請對俄羅斯風音樂流行巴黎襄贊有功的指揮大師尼基許(Nikisch Arthur)訪日。
德川賴貞返日後,大正7年(1918)在飯倉町(今東京都港區麻布區一丁目)建造日本最早的專用音樂廳「南葵楽堂」。同年,普羅高菲夫離俄赴美,途經日本。德川賴貞曾與他會面,並委託創作一首鋼琴奏鳴曲,以紀念其日本之行。樂曲後來雖未完成,然普羅高菲夫的日記中數次提及德川賴貞。
這段時期,德川賴貞迎接一位又一位演奏名家來訪。在他撰寫的《薈庭楽話》一書中,第10章〈大音楽家の来朝〉就以戈多夫斯基為核心,描述了當時的盛況;第11章則大半記載老朋友霍爾曼。這位大提琴名家也經美國造訪中華民國,更在日本逗留一段時間;期間來訪的西方音樂家,有數位經他介紹而與德川賴貞結識。
大量西方音樂家來訪,在亞洲引起許多文化效應:各國建立西式樂隊、推廣各國樂曲,日本和韓國都藉重普魯士人埃克特(Franz Eckert)重編國歌。中華民國的梅蘭芳、梁啟超、徐志摩、林徽因等當時藝文名士躬逢其盛,觀賞克萊斯勒的音樂會。
日本作為東亞西化最成功的國家,所受影響更是既深且廣。《紅蜻蜓》的作曲家山田耕筰曾與克萊斯勒討論日本傳統音樂;箏樂大師宮城道雄改編自己的名作《春の海》,與法國小提琴家蕊妮.舒梅(Renée Chemet)合作演出;《鯉魚旗》(鯉のぼり)、《麻雀上學》(雀の学校)等著名兒歌作曲家弘田龍太郎成長過程亦深受訪日音樂家們影響。
後來聞名世界的「鈴木教學法」創始人鈴木鎮一就是在聆聽小提琴家艾爾曼演奏的舒伯特《聖母頌》後,立志以音樂為業。在德川賴貞支持下,他取得家人同意,陪同這位侯爵進行歐洲音樂之旅,並於途中留在德國學習。另一位日本近代著名音樂教育家田中規矩士在其《七色光輝》(虹色のひらめき)一書中提起,小學時,他被戈多夫斯基的唱片中蕭邦《雨滴》前奏曲深深打動,並觀賞戈多夫斯基在帝國劇院的演出,而立下志願「想成為一名鋼琴家」。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