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芳苑
作者:張薈茗 舞蹈攝影:殷偉程 蚵仔攝影:劉良惠
秋分已過,午後仍然豔陽高照,芳苑普天宮廣場人聲鼎沸,近300人由各界人士集結在此報到,總算見識到海鄉動員社團的凝聚力非常到位,從簽到處開始、換上雨鞋、直到搭上鐵牛車,都能感受到貼心服務。遠道而來的客人分成9人一組,搭乘著鐵牛車,一路噗噗顛簸前往泥灘地
觀覽,由在地居民素人演出的劇場,「芳苑我們的故鄉」在地的故事。
就讀偏遠海鄉草湖國民小學 4年級的學生陳子鴻,在車上認真為客人導覽介紹,他說:「來到芳苑,您一定會發現一座雄偉的廟宇建築,這就是『白馬寺普天宮』,普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也是全國最大的媽祖廟。此外還可搭牛車出海看夕陽……。」呼呼海風混雜麥克風的斷斷續續,壓過童稚的聲音,觀光客仍然認真聽著,學校抓住機會,盡量給予小朋友在陌生人面前有表現的機會,觀光客也報以熱烈掌聲,鼓勵落落大方的小小導覽員。
抵達外海泥灘地時,現場叫賣聲四起,來喔!人客看過來!這攤現炒黑金剛土豆、那攤海口現榨的黑麻油足香耶!還有現撈的花枝快來買喔!不知不覺中,觀眾已經成為路人甲開始入鏡了。
芳苑古早是一個港肆,帆船駛過烏水溪時,先人看到好地頭,就從唐山來奮鬥,在此踏上這塊土地,開啟墾拓的生活。他們初來時期,流行口傳民謠:「睏佇塗跤兜/竹排討海綴水流/掠過一流擱一流……」由童稚的聲音唸出芳苑捕魚歌揭開劇場的序幕。
海風的聲音
遊子:聽:這是什麼聲音?
素珍:這是海風的聲音
立洧:鐵牛車的聲音
秀秀:是鳥的聲音
大嫂:螃蟹的聲音
弟弟:牛的聲音
如淑:還有海的聲音
遊子:慢慢的……我聽見的已不是海的聲音、不是螃蟹的聲音、鐵牛車的聲音,而是生命的聲音、存在者的聲音、永恆變化的聲音。
素人演員一一出場,熟練的口白和流暢的肢體動作,引導著坐在由竹架搭的觀眾席上的目光齊聚,頂著炙熱的太陽、汗流浹背吹著海風觀劇,體驗不同的芳苑風情。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芳苑昔時舊名為「番挖」,後來取諧音改名為「芳苑」,鹿港淤積後成為海運輸運的外港,盛極一時,從清治時期、日治時期到現今滄海桑田。芳苑漸漸沒落,子孫為了生活不斷外移。芳苑濕地位於彰化芳苑鄉二林溪出海口,是全台最大、最寬的濕地潮間帶,全國唯一首次潮間帶劇場演出《芳苑,我們的故鄉》舞劇,在今年(2023)9月16日由蔡旻霓導演率「人劇團」與彰化縣芳苑鄉仁愛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共同演出。蔡導演說:「和芳苑社區的緣分是來自與柯金源導演合作拍攝『海之岸』紀錄片時,來作田野調查,就愛上芳苑這片土地,也感受到仁愛社區當地居民對於保護這片自然生態的熱忱,而興起希望能為這片土地做點什麼的想法。」
蔡旻霓又說:「芳苑具備獨特的灘地天然條件,養蚵、採蚵、海牛載蚵也是在地文化,更是無形文化資產,也希望透過藝術行動,實現『小鎮即劇場』的概念,而有泥灘地藝術節的想法,因此與仁愛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芳苑第一個社區劇場,對社區居民來說都是全新經驗,集合眾人努力成功啟動社區活力,讓社區能量繼續累積,也期望在2024年能舉辦第 1屆泥灘地藝術節,未來讓更多人走進芳苑泥灘地,探索『如何將生態體驗與生態劇場融合』。」
柯金源導演一直默默在幕後記錄著這一切,他最大的心願是:「泥灘地除了是海鄉居民衣食父母依靠之外,遊客來芳苑搭牛車、吃蚵嗲、賞夕陽,能不能有另一種思考,可以在泥灘地上看劇場表演?透過這次藝術性活動,看到社區居民所熱愛的表演藝術,可以發揮更多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芳苑的溼地目前所遭受的困境。」
林保玲鄉長看完演出後也語帶哽咽說:「我身為芳苑媳婦,看到這樣的演出感到非常驕傲與感動,這片濕地是我們最大的寶貝,但是,目前官方的新能源發展政策讓我感到非常無力,政策需要興建光電、風力風機,就想到我們的濕地遭劫,風機一根一根矗立在海上,蚵農不斷向我反應,收成不好嚴重影響生計,我需要大家支持,共同守護這片濕地,讓政府聽到我們的心聲,不要犧牲我們的生計,犧牲討海人的未來。」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