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德斯文化圖騰
命運曲折的魯汶大學圖書館
作者、攝影:劉又瑋
創立於1425年的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是全球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學,也是全歐洲最大的天主教大學,更是世界頂級高等學府之一,藏書之豐,讓全球的學界為之矚目。
魯汶大學所在的城市Leuven,人口約 10萬,其中一半左右是魯汶大學的學生,因此整座小城充滿典型大學城的氣息。朝氣洋溢的氛圍,與中世紀風格的城市面貌巧妙地融合,讓這座城市擁有既現代又古典的迷人格調。
構成魯汶這座城市的主要成分有三,除了遍佈城中的或壯麗或典雅建築、學術重鎮魯汶大學,還是全球最大的啤酒釀造廠Anheuser-Busch InBev(AB InBev)總部所在。猶如建築歷史博物館的城市風貌、莊嚴學術殿堂的古老大學,加上稱霸全球的啤酒大廠,如同鑽石的不同切面互相輝映,使得魯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要詳細介紹這樣一座特殊的城市,勢必得花上許多篇幅,值得日後細細道來,筆者首先將在本文著重於魯汶大學圖書館(De Bibliotheektoren)的故事。
兩次毆戰摧殘
飽受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蹂躪的比利時,魯汶也歷經 2次戰火的摧殘。藏書豐富的魯汶大學圖書館,更在 2次大戰中慘遭德軍焚毀,總共逾百萬冊圖書、古老珍本和文獻俱化為灰燼,無疑為史上的文化浩劫。世界上很少有圖書館像魯汶大學圖書館經歷過如此戲劇性的歷史,所幸在 2次大戰後都得到美國的資助重建,才得以成就今日的規模與樣貌。
魯汶圖書館多舛的命運始於1914年8月25日至26日晚的那場大火。在8月4日入侵中立國比利時的德軍,於魯汶遭逢比利時人的反抗,雖然很快便於8月25日停止,德軍卻開始放火焚燒該鎮的部分地區,以報復比利時人的襲擊。在大火中2000座建築物化為灰燼,248名平民喪生。慘遭祝融摧殘的魯汶大學圖書館所珍藏的約30萬冊書籍、800冊incunabula(印刷術發明後,至西元1500年之前所印刷的古籍),和1000份手稿就此消失於世間。
圖書館被毀的消息傳出後,世紀各國,尤其是美國紛紛表示聲援魯汶。戰爭結束後,美國於1918年成立了一個委員會,隨後又成立了比利時救濟委員會。他們為重建圖書館籌集資金,並承諾捐贈者將得以列名圖書館牆上的銘文,以資榮耀。
設計新圖書館大樓「魯汶大學圖書館」位於市中心的廣場Ladeuzeplein,這寬闊的廣場是市民和學生日常喜歡流連的所在,也常舉辦各種市集活動,包括嘉年華市集和聖誕市集,可謂全市的重心。圖書館的主樓和正中的鐘樓,呈現既華麗且古雅的建築元素,為新佛蘭德斯文藝復興風格,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德國焚毀後,由美國建築師惠特尼.沃倫(Whitney Warren)設計,建於1921年至1928年間。
這座美麗的圖書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入侵比利時後,再度於1940年慘遭焚毀,並在戰後一磚一瓦地重建,作為魯汶堅韌和精神的象徵。如今,該圖書館是一座現代人文圖書館,是由24所大學圖書館和學習中心組成的建築群中的主要圖書館。此建物的設計任務交給了以紐約中央車站而聞名的美國建築師惠特尼.沃倫,他設計的靈感來自於想像中的新佛蘭德斯文藝復興主義,卻又帶有美國風格。
新圖書館所在的拉 德茲蒙席廣場Lad euzeplein位於魯汶市中心的最高點,旨在展示美國和比利時之間的友誼。在建築物的正面鑄有刻著美國大學名稱的牌匾,和美國之鷹的雕塑。
二度遭劫
如今存在的這座建築,並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原始建築。在收藏了超過90萬冊圖書後,該圖書館在1940年5月中旬,即納粹德國入侵比利時幾天 後,又一次遭遇劫難,納粹將其視為反德紀念碑,而無情付之一炬。圖書館再次被大火徹底燒毀,所幸的是15000冊圖書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
1944年比利時重獲自由後,圖書館的修復工作隨即在美國的援助下展開,依照原始建築的設計與規格,重建成現今的這座新建築。曾有數位美國總統偕同妻子造訪此圖書館,甚至在每年的7月4日,圖書館會高升起美國國旗以感念美國政府與民間當年資助重建圖書館的情義,魯汶圖書館還因此成為美國旅客的必遊之地。
圖書館中央的山牆上裝飾著一尊 4米 半高的持劍聖母像,周圍有 2位屠龍聖人,龍象徵邪惡。當遊客來參觀此圖書館時,售票員或導覽人員會特別建議購票之後的遊客先步出圖書館外,仔細觀察外牆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標誌與符號,然後入內觀賞,顯得特別有意義。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