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安特衛普中央車站

風華絕代

安特衛普中央車站

作者、攝影:劉又瑋

有「全球最美的火車站」之譽的安特衛普中央車站,的確是一座令人屏息驚豔。它也稱為「鐵路大教堂」,以及「鐵道博物館」,集眾多美譽於一身,風華絕代的安特衛普中央車站真乃實至名歸,不僅是西歐的交通樞紐之一,更是一件藝術傑作。

在19世紀,比利時是繼英國之後歐洲第 2個開通鐵路並生產火車的國家,於1831年獨立建國,積極參與了鐵路運輸的先鋒發展。比利時政府在1834年批准了於蒙斯和安特衛普港之間建造一條鐵路的計畫,途經布魯塞爾。布魯塞爾北部和梅赫倫之間的第一段鐵路網於1835年竣工,是歐洲大陸第一條蒸汽客運鐵路。延伸至安特衛普終點站的線路於1836年完工,使得安特衛普中央車站從此在歐洲的鐵路史站上關鍵性的地位。

安特衛普中央車站建於1836年,初始是以木頭建造的簡易建築。目前的車站大樓則修建於1895年至1905年間,時當正是享有「建築之王」之稱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統治時期,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個集合各種偉大建築觀念及風格建設的傑出時代。車站外觀為新文藝復興風格(Neo-Ren aissance),壯麗堂皇的氣勢使人想起16世紀鼎盛時期的安特衛普,甚至更久遠前的古羅馬萬神殿。此外,安特衛普中央車站還融合了其它的建築元素,譬如外牆則採用了時興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

中央車站大廳華麗無比,內部裝飾使用了超過20種珍貴石材,其上是75公尺高的圓形穹頂,地上鋪設著精美大理石;室內正中央是一座通往月台的大階梯,猶如通往教堂祭壇的神聖通道,種種細節在在反映出安特衛普中央車站建造時的富麗年代〈當時的利奧波德二世國王擁有剛果殖民地,從中掠奪了無數財富〉。這座車站的主體由建築師路易.德拉桑瑟里(Louis Delacenserie)設計;進入車站的拱橋則是由當地建築師楊.范阿斯佩倫(Jan Van Asperen)所設計。

鑽石之城
其後於1986年開始進行的大改造工程,更讓它完成擁有「鐵路大教堂」(the Railway Cathedral)尊榮美譽的最後一個里程。車站前方採用折衷式建築風格,後方則運用了當時最新的「鋼鐵、玻璃」結構,展現新藝術設計風格。更值得一提的是建築材料演進,代表新時代的結構發展跟想像,並為內部空間帶來了充沛的自然光線。

安特衛普中央車站最特別的是垂直立體化設計,異於歐洲大多數採用平面規模結構的車站。如此設計正是源於1986年歷時 10年的徹底改造和擴建。當時安特衛普必須加入國際高鐵網絡,卻囿於無法破壞老城區、不能穿越市中心的侷限。因此,在這個位於繁華市中心、腹地狹窄卻又無法向周圍擴展的核心位置,採取了地底下延伸的方式來擴大車站規模。擴建後的中央車站共有4層月台( 2層位於地下)、14個站台,規模極為宏大。這種獨步歐洲的垂直立體化設計,使得安特衛普中央車站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滿足隨著時代大為增長的運輸需求,同時又保護了城市的歷史風貌,是為一大創舉。

如今的旅人或觀光客,站在車站大廳裡舉目四望或抬頭凝視,總為它極盡壯麗之能事而深吸一口氣,讚歎驚艷不已。整個大廳設計宛如歐洲各處的知名大教堂,莊嚴而宏偉,無怪乎有「車站聖堂」、或「鐵路大教堂」之稱。

孕育如此一座在美學和建築史備享尊崇地位之火車站的城市,必然大有來頭。

安特衛普位於比利時北方和荷蘭接壤處,為比利時第 2大城,同時也是比利時人口最多的城市、商業中心和最大港口(歐洲第 3大港口)。早在12世紀便因港口貿易而興起,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迅速崛起成為歐洲重要的貿易重鎮;到了16世紀更成為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以及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樞紐;17世紀中葉因為戰爭因素造成港口封閉,經濟活動中斷而隨之衰頹,其後更因港口吞吐量不足,地位為阿姆斯特丹所取代。直至20世紀,安特衛普因鑽石工業而再現風華,與紐約的鑽石區、南非並列為世界鑽石三大加工和貿易中心,全球80%的鑽石原石在這裡加工、進行60%的鑽石交易,因之有「鑽石之城」的美譽。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