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翻轉麥田高手

翻轉麥田高手

大城鄉推廣小麥耕種有成

作者、攝影:張薈茗(本文榮獲今2024年度磺溪報導文學獎首獎,予以縮寫後在本刊首度發表)

冬至後,彰化往大城鄉的快速道路,有如一條巨龍的紋身,蜿蜒西南,天空很憂鬱。綠能政策如火如荼展開,突起的風電、太陽能板快速繁殖,幾乎遮蔽了整個台灣西部海岸線,霾害濃霧襲擊之下,只看到風機排列整齊,有如迷霧飄緲中的魔幻城堡,等待氣流升起,執行風力推動風葉。

風頭水尾:潭墘社區
潭墘村位於大城鄉東南角,南臨濁水溪,北接二林鎮,東臨竹塘鄉,人口約1,200人稱得上小農小村,村民從事農作過程中,在嚴酷自然環境中調和勞力與土地之間的衝突頗為辛苦,可說是典型的「風頭水尾」稱號。俗語說:「在風頭替人頂風,在水尾用上游剩水。」由於濱海冬季有強勁東北季風,足以吹垮任何搭建工寮,連稻穗也傾倒一片,一年僅能一作。這種地理特徵在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皆如此。

潭墘村50多歲以上的壯年都算年輕人,70歲以上的老人很勤奮,仍自食其力,下田耕作。聚落裡生存方法很簡單、原始,皆擁有強韌生命力與抗壓性,即使腰桿挺不起猶賣力而為,靠著自己勞作,種些稻米、蔬果還足夠三餐溫飽。

遙望社區田野,綠油油的大片麥浪已抽穗揚花,毛茸茸細小白花,密密地開在無邊無際的綠浪裡。一片綠濤翻風,參雜著休耕的油菜花田,為大地鋪上一層層明亮堆疊的色彩,無際的麥田,北風凜冽舞動,綠浪一波又一波連綿起伏,寒冬歲末之際,小麥正等待東北季風的淬煉,待春來金黃熟成即可收割。

初春 2月時節,強勢的北風吹在黃金麥田上,百頃麥浪翻滾簇擁,沈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麻雀嘰嘰喳喳爭食、跳躍,比梵谷畫萬鴉飛過麥田還要熱鬧、驚悚,畢竟梵谷只有一面畫布,而海邊四面八方雲集小麥,浮盪陽光與麥穗卻是一幀立體的幻境。在地糧商林名煬正在巡田顧尾,鳥兒群們唧啾偷襲麥穗,像一陣風,忽高忽低、自由來去,雲層遮住日光隨即飄走,空氣中充滿麥青的氣味,田園交響曲的樂章在耳邊響起,讓人感動莫名。

林名煬用雙手撥弄麥穗說著:「1950年代從台中大雅到彰化大城,小麥黃金海岸線風情是長輩們的記憶亮點。隨著糧政改變,進口麵粉大軍壓境,抵不過傾銷策略,小麥從台灣這塊土地消失,台灣曾擁有廣大麥田早已被淡忘。」這裡曾經是小麥之鄉,現在又有一群人要讓小麥重現風情。

他接著說:「 10年前,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到大城推廣有機小麥,所以我們兄弟開始思考如何種植?小麥或許會讓社區變得不一樣。於是根據種稻的方式試種小麥,放水淹麥田,沒想到小麥和稻米的習性完全不一樣,稻米需要淹水,小麥一淹水反而死光光。」

懶人的耕作物
母親說過:「懶惰的男人要種麥。」林名煬繼續說:「因為小麥屬於粗放作物省工時,適合懶人耕作,不太需要管理,水稻屬於精緻作物需細心看顧。第一次種小麥,沒有體會這句俗語的含義,把小麥當成水稻細心呵護著卻長不出來。隔壁老邁阿婆只是撒下種子,年老無力管裡,小麥卻大豐收,大伙兒不可置信地向她請益。」阿婆說:「年輕時跟過父兄在大城種過小麥,印象中小麥不太需要管理,只是需要時間長大。」隨著阿婆口述歷史經驗,成了麥農的諮詢顧問,本地小麥重現道路上,阿婆佔了一席之地,真是寶貴的經驗傳承。

這幾年林名煬、林世勳兄弟,為海鄉小鎮重返麥鄉之路,以及復甦社區歷史記憶而努力。林名煬兄弟成立產銷班輔導老農,跟老農契作小麥保證收購價格,唯一不能掌握的,即是村民垂老的速度不斷加劇,如何讓青農加入躬耕行列,才是克服問題的重點。第一年碰到颱風暴雨,麥子提早發芽,讓林氏兄弟出師不利,重重摔了一跤,家人一再勸告放棄,可是他們種小麥的念頭,仍然堅持不為所動,配合農政單位繼續推動雜糧轉作小麥種植。

種小麥適合在冬季降雨少的時機,秋收後轉作,農夫將「台中選二號」小麥種子,均勻撒播於水稻收割前,收割稻米時,順便將稻草切碎,均勻撒覆於田園及小麥種子上,既能保濕又能預防小鳥吃掉種子,更能防止雜草叢生,稻稈成為小麥日後生長的肥料,真是一舉數用。另一種翻土法,第二季稻米收成不好,且讓農地休養生息,等 10月中下旬天氣轉涼,翻土播種小麥。幾位老農聽到不用太費心管理歡喜歸隊,將荒涼雜草再鬆土墾成良田,從一開始10位農友加入試種8公頃,如今已超過80多位農民加入,目前彰化縣小麥種植面積已達250多公頃,其中大城鄉就占約200公頃,潭墘村也迎上這波黃金麥浪,創造了大城的小麥奇蹟。

台灣擁有稻米王國的美稱,然而國人卻越來越不愛吃飯,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人食用的稻米量每年降到43公斤,小麥則每年增長到36公斤。」飲食習慣嚴重西化,很多人的餐桌上早餐已經習慣麵包、燕麥片、豆漿或咖啡。仰賴進口的小麥量卻逐年上升,國產稻米則是供過於求。小麥推廣因此逐漸上軌道,量產之後卻遇到銷售瓶頸,兄弟倆憑著家傳的碾米技術,自己改裝機器,將小麥粒稍微削去表面,既要保留最豐富的膳食纖維,又得兼顧口感,試了超過3個月,終於抓到黃金比例,保留小麥最初的原味。台中選二號麥粒,經過烹煮後帶有微甜Q彈特性,越嚼越香甜,米香融入麥香,小麥大米一家親,有著麥仔摻飯陰影的鄉親們,豎起大姆指都說麥仔摻飯好吃,小麥穀粒終於打入有機連鎖店販售。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