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風起雲湧

風起雲湧

台灣主流流行音樂的璀璨一頁

作者:劉育良 圖片提供:杰威爾音樂

從2024年12月一路到2025年2月,接連看了多場演唱會,包括台北大巨蛋的周杰倫、張惠妹,台北小巨蛋的郭富城、民歌演唱會,還有五月天和陳昇年末固定演唱會。這些天王、天后,以及熟面孔的歌手群,在一首首熟悉的旋律聲中,重溫了歌手與音樂曾經創下的輝煌全紀錄,也在看完演唱會回家的路上,心想著:「他們這些年來屹立不搖的吸金(票)魅力站穩演唱會江山,他們之外還有誰可以脫穎而出?」

這樣的反問不止一次,卻總是沒有個定數或答案。

從歌手面來說,以他們的實力和唱功,再唱個N年不是問題,只是,歲月的現實總讓人有感體能下滑、甚至凋零,歌手想唱、或是主辦單位想舉辦演唱會,面臨的問題一年更鉅一年;而他們之外還有誰可以接棒?這是好問題,演唱會主辦單位也很苦惱,「誰能扛起票房?觀眾可以看得開懷、主辦方可以賺到錢?」

就觀眾面而言,年齡層的大不同,終究是影響票房的主因。歌手逐一退場、淡出,觀眾何嘗不是?如一起走過民歌的粉絲,如今多半都已是超過50歲的人、甚至更年長;喜歡包括郭富城、劉德華、張學友等四大天王的多數粉絲,年紀也都至少40歲起跳;又如陳昇這類歌手的歌迷,年紀也不少於40歲;當然這些粉絲是目前演唱會的一大主力群(他們是有消費力的族群,藉由演唱會重溫當年追星情景),喜歡周杰倫、張惠妹、五月天等鐵粉,當然也是另一大主力(他們熱情、奔放、敢於消費),兩大族群匯流,營造演唱會高票房。但,這榮景還能持續多久?真沒有人敢打包票。

歌手與觀眾從現在到未來的變數,盡是「天意」,交付老天;而在這些不同類型的歌手群中,我們看到的是熱鬧歡愉場景,而在這些歌舞昇平演出背後、反應的是台灣流行樂壇這50年來的演變。

從民歌時代濫觴,到青春偶像飛揚與實力派創作歌手雙線發展,再到大量港星的叩關入台,再進入張惠妹、五月天、蔡依林、周杰倫「4天王天后天團」年代(順序以其出道年先後排列,1996年出道的張惠妹、五月天和蔡依林1999年出道、周杰倫2000年出道),幾個劃時代的歌手和音樂特質,各自吸引可觀粉絲,有交集、也有各自護主,這些音樂脈動一路主導台灣主流流行音樂,進而影響華人圈音樂。

在最是風光年代,專輯銷售扎實的賣出百萬張,這數字已是空前、更是絕後,今日榮景不再。在那個年代,創造出「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國民天王」、「平民天后」、「銷售勇奪幾白金」等歌壇名詞,那都如神話般的刻印著唱片大賣、人氣爆紅的事實。只是,在世代交替中,這些歌手的風光,如今靠著不同類型的演唱會,供予後人說。

當然,在這些多樣曲風類型中,民歌和張惠妹出道後帶起的華語歌壇浪潮,尤讓人印象深刻,掀起的歌壇影響力,堪稱無遠弗屆。

「民歌」是什麼?年長的一代經歷過,但對年輕世代,聽過但不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