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歪歪屋與小車車之城

歪歪屋與小車車之城

阿姆斯特丹人的生活智慧

作者、攝影:劉又瑋

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阿姆斯特丹,想當然耳擁有運河縱橫交錯的特殊城市景觀。流經市區各處的無數運河,除了為此城帶來迷人風貌之外,也與居民生活與交通密切相關。

沿著運河散步時,觀賞兩岸具有當地獨特風格的建築,想像著這些已然佇立超過百年、甚至數百年的建築在歲月之流中的種種故事,是我多次造訪阿姆斯特丹最喜歡做的事。近日再度重遊此城,驚訝地發現一個過去未曾留意過,或者以前並不如此驚人的現象:許多沿河的建築以極為明顯的程度歪斜,有些甚至和原本隔鄰的房子產生或大或小的間隔。沿著多條運河走下來,見到如此歪斜的建築實在數量太多,讓我大為好奇,於是詢問幾位當地友人:該市的人對此現象是否習以為常?有沒有什麼疑慮?市政府是否有因應的對策?

不倒歪歪屋
土生土長的阿姆斯特丹友人均笑答,這些隨著歲月流轉而越來越歪的房子並沒有坍塌的危險,而且因為整排的建築都緊密相連,所以歪斜的房屋還可依靠左右隔鄰的房子支撐,不致無止盡地傾斜下去。我發現許多最嚴重歪斜的房屋,果然都位於整排建築的最尾端之處。
當地友人還告訴我,阿姆斯特丹建於泥沼地之上,地基本就鬆軟,所以建於多年前的屋宇傾斜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沒有塌倒的危險,都使用無虞。

對於越來越斜的建築產生極大好奇心,記得我二十多年前經常造訪此城,彼時的阿姆斯特丹建築並沒有如此明顯的奇異現象,經過一番深入研究,這才瞭解其中緣由。

阿姆斯特丹的房屋歪斜是由歷史和實際原因共同造成的,主要與城市的獨特歷史、土壤條件以及房屋的建造方式有關:
阿姆斯特丹建在靠近阿姆斯特爾河(Amstel River)的沼澤地上,地底下的土壤由軟黏土和泥炭組成,無法為建築物提供最堅固的地基。為了解決地基不穩定的問題,阿姆斯特丹的房屋都建在深入地底的木樁上,木樁要深深打入鬆軟的土壤中,才能達到穩定的沙層。幾世紀以來,這些木質地基一直面臨挑戰。當水位波動時,由政府機構Waterschap管理的木樁會暴露在空氣中,導致木材腐爛。由於地基腐爛不均勻,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物的重量會使它們下沉或移位,導致結構傾斜,這就是許多建築物傾斜或傾向不同方向的原因。此外,如果鄰近的房屋因翻修或自然沉降而移位,緊密排列的房屋便會失去平衡,使歪斜的情況更加嚴重,尤其是一邊缺乏支撐的角落房屋。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阿姆斯特丹的許多房屋都是採用狹窄而高大的設計,這也是造成傾斜效應的原因之一。房屋的佔地面積通常很小,但建築師希望最大化垂直空間。建築物越高,就越容易受到不平均沉降的影響,尤其是在土壤條件的影響下。

此城市狹窄而高聳的奇特建築構造,與政府基於門面寬度的賦稅制度大有關聯。居民為了節稅的考量,盡可能將房屋正面建得越窄越好,並增加建築高度與與深度以彌補對空間的需求,以致地基的木樁支撐愈加吃力,日久便造成不均勻的沉降。

數百年來城市中的建築物逐漸沉降,由於此過程是緩慢進行的,居民已習慣了傾斜房屋的怪異現象,而不以為奇。如今這些傾斜的建築已大致穩定,房屋互相倚靠以獲得支撐。現代的修復工程使用混凝土樁,改善原始木樁的腐爛問題,大為解決了房屋繼續傾斜的危機。然而阿姆斯特丹歪斜房屋的歷史魅力依然存在,也顯現出阿姆斯特丹居民如何巧妙地適應充滿挑戰的環境。

除了由於地質及建築元素而導致的房屋傾斜,阿姆斯特丹的房屋還有獨特的前傾設計,這是一種實用的設計特色,這種設計選擇源於歷史因素。直到19世紀,阿姆斯特丹的建築法規都強制規定這種前傾,稱為「op de vlucht bouwen」。這對於使用鉤子和滑輪將貨物吊到樓上的商人來說非常實用,因為狹窄陡峭的樓梯使得內部運輸非常困難。前傾的方式可確保貨物在提升過程中不會撞到外牆。而且上層樓層向外突出的構造,可以盡量擴大空間,並保護下層樓層免受雨淋。

另一個建築前傾的原因則與美學有關偏好:由於前傾的設計,讓裝飾性的屋頂和外牆更顯眼,從而展現居民的財富和地位,這點讓我感到十分耐人尋味。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