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小雅.鹿鳴

詩經故里的一場文藝復興

小雅.鹿鳴

房縣的藝術鄉建3.0

作者、攝影:石菲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在詩經的發源地──中國湖北房縣的土地上,由非遺傳人陳遠翠領銜,近 50位地方婦女用鄉音吟唱著 2000多年前的詩經民謠,那種原生態的古老與質樸別具衝擊力,她們是地球上唯一的詩經民謠劇團──「翠娃劇團」,這 裡正重現著《小雅.鹿鳴》 裡喜迎四方賓客的景象,多位來自北京、上海的戲劇專業人士在指導排練新的劇碼,來自海外的藝術家在一旁創作寫生,幾位新媒體人正抓住這永恆的瞬間,旁邊還有一些慕名而來的遊客。

房縣,這片神奇的土地,位於中國鄂西北,川陝豫交界,古稱房陵,它坐落在道教聖地武當山下,野人迷蹤的神農架橫臥在此,南有屈原、北有兮甲;西周太師尹吉甫曾經踏遍此地山河將民間歌謠匯入《詩經》;上古神農氏炎帝在這險山之間嘗遍百草;創世史詩、非物質文化遺產《黑暗傳》從這 裡噴湧而出。

南山之下,這 裡是千古帝王流放之地,緣何如此?據專家考證,緣由有三:一是房縣距古都長安、洛陽、開封都很近,流放至此的多為王公貴族,方便隨時再啟用;二是房縣物華天寶,可以讓他們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三是房縣城雖為盆地,但四圍高山環峙,他們難以逃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800多年前的人類詩篇在這山水之間縈繞,春季這 裡高山杜鵑競相綻放,宛如一個巨大的天然花園;夏季是避暑勝地,青山環繞,溪水潺潺;秋季層林盡染,五彩斑斕,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冬季恍如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桃花已經悄然醞釀。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品一杯相傳唐中宗所釀、香飄萬 裡的當地黃酒,正是取自那叮咚作響的山泉而成。

這樣天姿國色、人文薈萃的物華寶地,因為連綿的山路、城市中心化的浪潮而與現代發展有所隔閡,所幸,當地政府開放的思維吸引來全國各地的鳳凰來此棲息,一場全新的文藝復興拉開了序幕……

藝術鄉建3.0
視野來到北京的宋莊,這 裡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藝術區,自發聚集著好幾萬各方面思想活躍的文藝人士,2019年,幾位有著國際視野的藝術鄉建人振臂一呼,帶領一批野生野長的宋莊藝術家奔赴房縣而來,他們嚮往房縣的好地方、好政策,讓藝術家的烏托邦不再是夢。新一代鄉建人、房縣藝術區負責人曾鳴信心滿滿:「現在是鄉建最好的時代。」他在此領域耕耘了 10多年,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模式體系,房縣可以讓他大展身手。

一方面曾鳴認為藝術與鄉村、土地、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一方面中原的農村地域差異極大,因地制宜,不同訴求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他提出了藝術鄉建3.0真正做到:一、彰顯當地特色文化;二、賦能地方產業;三、建立地方與世界聯結的通道。

於是很快組建了第一批團隊包括藝術家、設計師、手藝人、策劃師等,他們在老街最顯眼的位置設計一排舒適的院落,成立辦公與接洽的房縣藝委會,成為政府和民間溝通的橋樑,這些人自帶想法與流量,希望在當地形成開放式的相互啟蒙、互為主體的實踐,並且為地方政府提供招商引智、產業顧問等服務。

藝術區一期與西關印象景區同步建設,坐落於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茶鹽道──「西關老街」上。經歷無數個辛苦的日日夜夜,一個個藝術家自主設計的建築體落地,開挖,施工,封頂,規劃方案廣泛徵求原住民的意見,由藝術家引領、藝委會統籌,優先雇傭本地農民,讓他們享受到藝術區發展的第一筆紅利。

藝術家們重塑了當地的審美標準,和當地人反復磨合操練,本地農民工做出了大建築商的水準,一些清水樓板簡潔牢固,稍加打磨,非常有安藤忠雄的影子。他們在房縣首次嘗試鋼構裝配式建築,在極受限的施工條件下,不可思議的速度拔地而起一棟美術館,這在鄂西北地區引發了不小的轟動。藝委會和工地上每天引來不少人來問:「可以給我們做設計嗎?」曾鳴們就這樣野蠻生長、一發不可收拾,打開了當地人新世界的大門。

一個藝術家就是一個IP,看看西關老街上那些醒目的工作室:街口的右側,是青磚飛簷的美術展館「藝咖邦」,它由來自廣東茂名的畫家楊振文所建,房子占地半畝多,收藏各類畫作上千件。一樓是美術展館,二樓民宿,三樓自住,四樓是畫室。

沿街向東不遠,是著名藝術家饒松青夫婦的工作室,他們的作品深受臺灣藏家喜歡,同時他們也是漢代石刻的收藏家,一樓重點展示藏品與拓印非遺體驗。老街中間有一座被當地人稱作「盤絲洞」類似於陶坯的異型房屋,它每個屋角的弧形不同,向外凸出的多棱面鏡窗,找不到同一規格的兩塊玻璃,大門一副向外傾倒的模樣,這是來自東北的陶藝家周相春的手筆;河北廊坊的畫家李雲通的「詩晴山房」體現出傳統廳院、曲徑通幽特點;曾經是亞洲最大的上上美術館,其房縣分館的一層還是一個特色酒吧,雕塑家陳錦榮精心設計的錦雲空間本身就是一件雕塑作品等……一路走來,幾乎每棟藝術家的房屋都獨具匠心,強烈地表達著自己的態度。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