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夏而來
:認識台灣夏季候鳥
作者:郭舒芸SY 攝影:蔣功國、陳王時
島嶼守望
台灣寶島立於太平洋西岸花綵列嶼中央,為東亞候鳥遷徙路徑的中心,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無數候鳥的關鍵驛站。這些跨越國界的野鳥過客,是地球生命網絡互相依存的最佳見證。台北市野鳥協會希望邀您一同體認人類與候鳥,如何共處於同一個生態系中。每一隻遷徙鳥類都向我們揭示著:地球並非靜止不變的背景,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活躍參與者。
台灣的鳥類生態群,僅有約1/4 的鳥類是留鳥,有超過5百多種都是遷移性候鳥。本刊特別邀請台北市野鳥學會副會長將功國先生專訪,藉由這些不畏艱難遷徙的侯鳥過客的故事,讓大家知道野鳥保育的珍貴性,並象徵著 台灣多元族群融合的重要特徵,首先,本期先從夏季 3種重要候鳥的解紹來揭開序幕。
遷徙
候鳥的遷徙現象蘊含著許多引人入勝的奧秘;為了族群適應長途飛行而暫停換羽的特殊機制、儲備能量而、成長茁壯,在氣候適宜之處避冬繁殖,展開最令人驚嘆的壯舉──從北方 嚴寒的阿拉斯加飛向南方溫暖的澳洲,一次性完成超過一萬公里的不間斷飛行;等南半球嚴冬來臨,又極群飛回北半球,完成一年一度的生命往還遷徙,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生態。有關侯鳥的遷徙,在眾多令人好奇的問題中,最常被提及的是:為何候鳥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年復一年的往返遷徙不會耗盡牠們的精力嗎?這個問題歷久不衰讓人津津樂道,不僅因為問題本身充滿趣味,更因為它似乎沒有單一明確的答案,「無解」在生物學上的意思,通常不是沒有答案,而是有無數個可能的答案。
關於候鳥遷徙行為的起源,主要有 2種理論:一種認為遷徙起源於北方,冰河時期的冰層南移迫使鳥類向南遷徙,待冰河退卻後,牠們又回到北方原棲地。另一種理論則完全相反,認為遷徙始於南方熱帶地區,因族群增長接近環境承載極限,部分鳥類被迫向北擴散,冬季再南返過冬,由此形成週期性遷徙模式。還有一些研究者將遷徙行為歸因於食物資源的季節性變化或捕食壓力的差異。
台灣這個極為特殊的小島上,每年夏季總有一群特別的訪客悄然而至。牠們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這片土地繁衍後代,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生機與驚喜。今天,就讓我們認識兩位夏季候鳥代表:城市中常見的家燕,以及在離島特有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家燕與黑嘴端鳳頭燕鷗之所以長途跋涉,背後是鳥類生存的智慧──看似自然又十分特殊的生態現象。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