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
西方音樂中的李清照
作者:龔詩堯
偉大文學家李清照逝世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在那個北宋覆滅、宗室南遷的亂世之中,確切時地未知:一說紹興 21年;或云紹興 25年;又有紹興 26年、或該年以後之記載。如以其中年月日皆具的紹興 25年 4月 10日,即西曆1155年5月12日,則今年為李清照逝世870週年。
在那個男尊女卑、性別刻板觀念深重的年代,李清照的才華和成就尤為不易。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中的陸游《夫人孫氏墓志銘》一文記載:「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 10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以曾受李清照青睞來彰顯孫氏天賦的同時,更反襯出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普遍認知與困境處境。同時代12世紀的西方,情況並未較好,比李清照晚約 10餘年誕生的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 C. 1098~1179),始為被記載姓名的最古老西方女性作曲家。後人觀之,可知古代女性之不易。
李清照的詞被譯介至西方,最早是在詩詞選本之中,例如:浪漫時期法國才女朱迪思.戈蒂埃(Judith Gautier)在老師丁敦齡教導和協助下翻譯而成的古代中國詩詞集《白玉詩書》(Livre de Jade, 1867, 或譯為《玉書》)。
參考《玉書》的德國漢斯.貝特格(Hans Bethge)之意譯詩集《中國之笛》(Die Chinesische Flo öte, 1907)被許多作曲家採用為創作素材,其中改譯的李清照詞也因而得以被譜曲。
目前所知,最早以《中國之笛》中李清照詞作譜曲的是奧地利音樂家溫嘉特納(Felix Weingartner)比起作曲,他更以指揮家身份聞名於世,是史上第 1位錄製貝多芬9大交響曲的指揮家。
溫嘉特納年輕時曾在萊比錫學習哲學,而對神秘學、占星術和東方神秘主義感興趣,這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個人哲學和音樂思想。1884年,溫嘉特納成為李斯特(Franz Liszt)在魏瑪學習的晚期弟子之一。據說他的鋼琴演奏相當傑出,作曲才華亦受李斯特肯定。拜師的第 2年,李斯特即領導魏瑪管弦樂團製作首演溫嘉特納的《薩昆塔拉》(Sakuntala)一齣印度神話題材歌劇。
從1907年到1910年,溫嘉特納接替馬勒,擔任維也納城堡劇院的總監。馬勒曾以《中國之笛》中的德譯唐詩為歌詞譜寫《大地之歌》(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堪稱西方最著名的同類樂曲。同時,溫嘉特納開始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指揮,直到1927年。期間更經常受邀到美國指揮波士頓歌劇院,成為洲際知名指揮家。1917年出版歌曲集《東方之花》(Blüten aus dem Osten),採用7首《中國之笛》的德譯中國古詩詞為歌詞,而其中第1首〈野天鵝〉(Die wilden Schwäne),就是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這首歌名有時候被翻譯為「鴻」,事實上在原詞作中是「海燕」。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