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美麗的教堂遺跡
時代的淚痕.雨果的謬思
:維勒斯熙篤會修道院
作者、攝影:劉又瑋
位於比利時的維勒斯熙篤會修道院(Cistercian Abbaye de Villers),是歐洲最完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世紀遺址之一。它為世人揭櫫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戰爭史之縮影,亦使我們得以從其中深入瞭解修道院生活,因為它就如同一座典型的天主教微型社會之代表。昔時生活於規模宏大的修道院之修士,建設了水力發電機、葡萄園與釀酒廠、藥草園與藥房等提供生活自足的設施。除了壯麗的大教堂之外,還有設備完善的會所、宿舍、食堂、廚房、磨坊,甚至監獄。當我身在此地遙想當年光景,腦中不禁浮現出維勒斯修道院裡種種活力充溢的景象。
始建於1146年的維勒斯修道院如同許多歷史遺跡,它的命運經歷了輝煌與衰落的潮汐,而今只餘頹牆殘瓦供人憑弔。想像其往昔盛世的榮光,心中備感唏噓。這片宏偉的廢墟以其獨特建築之美與歷史沉澱,近代以來也吸引了無數訪客造訪,文學巨擘雨果(Victor Hugo)更在此尋得文學與藝術的靈感,為其增添耀目的浪漫主義色彩。
佔地超過30公頃,維勒斯修道院是歐洲最完整的熙篤派修道院之一。此修道院位於比利時南部法語區的Villers-la-Ville,坐落在青翠的山谷中,四周綠意盎然,山巒起伏,景色如畫。加上Thyle和Mellery兩條河流蜿蜒其間,維勒斯修道院得天獨厚的地理位址,如同它的歷史地位一般傑出。
命運曲折
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維勒斯修道院多次淪為戰火犧牲品。從16世紀宗教戰爭,到影響整個歐洲的 30年戰爭,以及17和18世紀的地區衝突,修道院飽受掠奪與結構性破壞。這些頻繁戰事不僅中斷了修道院的日常運作,更使其建築物遭受了不可逆轉的損害。一次次劫掠和毀壞,削弱了修道院的經濟基礎和修復能力,使其在面對後來的衝擊時更加脆弱。
儘管維勒斯修道院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摧殘,真正使維勒斯修道院遭受致命一擊的,是法國大革命,導致其被永久廢棄。發生於1789至1799年間的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社會與宗教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也徹底改變了教會的命運。
在1796年法國佔領比利時期間,比利時當時仍是奧屬尼德蘭的一部分。革命者在啟蒙理想和反教會情緒的驅使下,試圖瓦解教會的巨大權力和影響力,推行激進的世俗化政策,包括鎮壓修道會(教學或照顧病人的修道會除外,雖然這些修道會後來也成為鎮壓對象);禁止穿著教會服裝,以及強行關閉由拒絕宣誓效忠共和國「頑固教士」所服務的教堂。教士被迫宣佈承認法國人民為主權當局,並承諾遵守共和國法律。隨後教士甚至被迫宣誓憎恨皇室。絕大多數神職人員拒絕服從此舉動,導致他們被大規模放逐,數以千計教士和修士被非法判決遞解出境,更有數百人被捕。
維勒斯修道院也就是在此期間遭受厄運,院中修士被驅逐,維勒斯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和建築被沒收,並作為國家財產出售。這一舉動徹底終結了修道院近 6個世紀的宗教運作,也使其失去了維護與管理的最後力量。修士們流離失所,標誌著修道院作為一個活躍宗教社群徹底消亡。失去了宗教社群的維護和日常修繕之後,修道院遭到大規模掠奪,終至遭到洗劫一空。宏偉的石雕、珍貴的木材、金屬部件等都被拆解下來,作為材料出售給其他建築項目,甚至被當地居民當作採石場,人們從中拆取石材,用於其他建築工程。這種種掠奪行為加速了修道院的破損,曾經莊嚴靜穆的宗教中心走向衰敗,完整而壯麗的建築群淪為如今的廢墟狀態。
儘管維勒斯修道院已成廢墟,但其殘存的建築結構依然宏偉,並清晰地展現了熙篤會建築的獨特風格,以及從羅馬式向哥德式過渡的演變歷程。勒斯修道院的建築是中世紀修道院設計的傑出典範,融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該修道院建於12世紀至18世紀之間,反映了熙篤會建築理想的演變:崇尚簡潔、功能性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