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印痕 〉 廣島的奧菲歐

廣島的奧菲歐

日本作曲家芥川也寸志100冥誕與二戰結束80週年

作者:龔詩堯

今年(2025)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也是芥川也寸志100冥誕。這位日本作曲家或許並非人盡皆知,但其父芥川龍之介肯定為多數人所熟悉,這位文豪的《蜘蛛之絲》(蜘蛛の糸)被收入 台灣高中、高職國文課本,由其《竹林中》(藪の中)和《羅生門》衍生的典故,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常用詞彙。

也寸志是幼子,1927年龍之介自殺時年僅2歲,對父親幾無記憶。然而,芥川家三兄弟自幼經常聆聽父親遺留的SP唱片,幾乎每天邊聽《火鳥》與《彼得羅希卡》邊玩耍。據也寸志的回憶錄:小時候,兄弟非常喜歡一起在家裡演出「亞馬遜叢林探險」等冒險劇,這種時候,三人會慎重地從父親生前片藏中挑出心愛的芭蕾舞劇音樂《火鳥》,以其中的〈卡謝伊王的魔之舞〉(『カスチェイ王の魔の踊り』,原為法文: La Danse infernale du roi Kastcheï)當作配樂。如此,在幼稚園時期,也寸志就常一邊哼唱著《火鳥》中「搖籃曲」的旋律一邊上學,自幼特別熱愛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也寸志甚至說:「至於像貝多芬那樣的音樂,則是上了小學之後,在大人的影響下才開始聽的。結果反而覺得太簡單,聽起來沒什麼意思」。史特拉汶斯基本人曾在與法國文豪普魯斯特交談時,粗暴地表示自己厭惡貝多芬,然而在私下和《自傳》中讚頌貝多芬,其態度堪稱音樂史公案。

實際上,芥川龍之介比被譽為「日本で最初の音楽批評家」的大田黒元雄還年長1歲,那一世代可謂日本接受西洋音樂的先驅,還鮮少聆聽當代音樂。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中島健藏後來訪問也寸志時指出:「那個時代會收藏唱片的人,基本上都是聽貝多芬。再來品味稍微講究一點的會聽巴赫,然後是舒伯特。像你們家那樣只買史特拉汶斯基的唱片,實在非常罕見啊!換句話說,你是被留下一筆足以改變人生命運的遺產了。」也寸志回答:「那些唱片對我的影響,我想真的非常深遠。」

即使如此坦承,兒子卻未必恰當了解父親。根據也寸志的說法,父親龍之介幾乎沒什麼「音樂氣質」,在其文章裡完全看不到任何音樂評論之類的內容──然而,後來在整理遺物藏書時,居然發現德國大師華格納與俄羅斯「五人團」中林姆斯基. 高薩可夫(Rimsky-Korsakov)等的管弦樂總譜,令兒子非常訝異。

這不禁讓旁人懷疑,音樂家兒子是否真的用心讀過文學家父親的著作?芥川龍之介或許没有寫過純粹的音樂評論,文章中卻不時提及音樂,例如:自傳體小說《或阿呆の一生》中提到:「在某咖啡店的角落叼著點著的捲菸,傾聽從前方留聲機傳出的音樂。那是能滲入他心靈的奇妙音樂,他等音樂結束,走近留聲機旁查看唱片上貼著的標籤」,發現是「打破十誡的莫札特」之《魔笛》。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