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s in Color
會觸電的寶石
碧璽
上帝落在人間的彩虹
作者:鄭媛中 模特兒:Yarmy 圖片提供:Mneme Jewelry
寶石是一種以氧化矽(SiO,又稱矽酸鹽)為主體,在星球形成過程當中,承受高溫、高壓逐漸冷卻之際,混入其他元素如鎂、鋁、鉻、鐵、鋇、鈷、銅、鈹、鉀、鈉、錳、氫、氧等元素,結晶成為穩定而純淨剔透的晶體礦物,由於滲入元素不同而產生顏色差異,各種顏色有各種顏色的情感意指,純淨度高相對的也產量稀少,因此成為人們(甚或生物)珍惜的收藏,或作為飾品餽贈表達情意的最佳禮物。自古以來,不論在生活、藝術、文化領域,均成為重要的象徵。
所有的寶石礦物裡,唯一帶有電荷的寶石,就是很早便在歷史上被挖掘出來當作象徵物使用的碧璽。碧璽(Tourmaline)加熱到100度攝氏時,一端會產生陽極電荷,另一端則會產生陰極電荷,故又稱為電氣石。這種電荷在高溫的激化下,會讓電荷的強度增強到有感程度,在常溫下電荷極低,不會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碧璽的電荷特色,反而被某些促銷商作為可以調節人們氣場運行、提高氣血循環、增強吸引人的魅力、強化病毒免疫力、有益身體健康的廣告文宣,事實上這些未經科學證實的話語,姑妄聽之,但千萬別因聽而相信。以平常心對待寶石飾品的態度,用來搭配服飾,增加時尚吸引力;或是當作禮物贈送給適當的朋友、情人或親人,以表達內心的虔誠祝福之心,則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德。
認識碧璽
碧璽對國人而言並不陌生,亞洲的寶石礦物比較偏向中南半島所出產的翡翠、紅寶石、藍寶石和半寶玉石,因此結晶型態的通透寶石反而來自西方,碧璽從國外引進時間頗早,它的產地亞洲以西伯利亞、斯里蘭卡、緬甸為主,西方則產於美國、巴西、非洲等地。碧璽的化學分子式為H2Al3(B, OH)2Si4O19,基底元素為環狀硼矽酸鹽,因其內含物包括鋁、鐵、鎂、鈉、鋰或鉀等元素而有不同的色澤,結晶結構屬異極性三方晶系,其晶體的型態大約呈現12面體或8面體,透明或半透明者視其所含雜質而定,一般認定為比半寶質優的寶石,莫氏硬度7~7.5,有玻璃光澤,比重3.06,質脆易裂。早在歷史上便有文人或達官顯貴,用碧璽作為腱鞘裝飾或腰帶垂飾,大清王朝時代,朝服的帽頂,習慣用碧璽鑲嵌,有特殊功勳的官員才可以配戴,碧璽也是朝廷貴族們收藏的傳家珍玩。
碧璽傳至中原年代不可考,但從文字記載中可以了解為期甚早,碧璽的中文名稱不少,有砒硒、碧霞希、碧霞璽、碧霞玭、碧亞、碧犀、碧鴉犀、碧牙犀、璽靈石等。其英文名稱來自印度南部的坦米爾(Tamil)語「Turmali」或「Thoramalli」,另外也類似僧迦羅(Sinhala Jathiya)語,即斯里蘭卡語。追溯歷史,居住於斯里蘭卡島上的兩種族群,即坦米爾族和僧迦羅族,兩個族群因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同,坦米爾信奉印度教,僧迦羅人信奉佛教,經常在土地權、工作權上造成族裔衝突,不過對外進行寶石貿易上,則有志一同,向東北輸往中國,向西北則朝向中亞,碧璽也就同時東傳和西傳。由此可以估量早期部落時代或氏族時代當已從鄰近的緬甸、斯里蘭卡等地傳到中原,被統治者作為威權飾物,用在權杖、冠冕、兵器、服飾上,以彰顯高貴尊榮的地位,近年來中國新疆、廣西、雲南、內蒙、江西、河北等地也相繼產出;因為碧璽的品質參差不齊,不若紅寶石、藍寶石和翡翠那麼醒目,因此在寶石界的地位居於次,在精英傳承的歷史也僅只作為朝服或貢品的裝飾而已。
市場常見的碧璽大約分為五大類:一是含鐵的碧璽稱為黑碧璽(Schorl),這一類碧璽含有鐵以及鈉的關係,呈現褐色或黑色,佔總產量的95%,是最常見的一種。有史記載的電氣石大約在西元1400年前,日耳曼地方薩克森州以產錫礦為主的肖爾勞(Schorl)村莊,挖礦者在挖錫礦時,連帶也發現這種黑褐色的電氣石,當時並不甚受重視,只因鐵電氣石含有磁性,而被連帶保存,也因此被冠以地方名稱之。大約在1952年鐵電氣石才被德國學者Johannes Mathesius紀錄於礦石文獻中,因含鐵故英文稱之為Iron tourmaline。其正式化學結構式是NaFe3Al6Si6O18(BO3)3(OH)3OH,是電氣石當中,成分最簡單的一種。鐵電氣石群又分為氟-鐵電氣石、氧-鐵電氣石、氟-鈉鐵電氣石等。
二是含鎂的電氣石(Dravite),史載最早產於奧地利德拉瓦河一帶,今斯勒維尼亞的德拉沃格勒,紀錄者是維也納大學的地質學家Gustav Tschermak教授,因此這種含有鈉及鎂的電氣石便以德拉瓦的礦石(dravite)稱之。這位地質學家經過研究分析便提出鎂碧璽的化學結構式NaMg3(Al, Mg)6B3Si6O27(OH),與現今正式的結構式非常相近。鎂碧璽的顏色含鈉及鎂元素,外表呈現深黃色到褐色之間,含有少量綠色色澤。鎂電氣石群又分為鉻鎂電氣石、釩鎂電氣石、氟鎂電氣石、氧釩-鎂電氣石、釩氧鉻-鎂電氣石、氧鎂電氣石、氧鉻-鎂電氣石、釩氧-鎂電氣石等。含鎂的碧璽大多數產自斯里蘭卡,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寶石之國巴西、澳大利亞等的也有生產。
三為鋰電氣石(Elbaite),是碧璽的各種類型中最受珠寶飾品界青睞的一類,鋰電氣石的名稱源於發現產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故以島名稱之,當地出產的碧璽有多種色相混雜,有透明的結晶、也有晶瑩通透的色彩結晶,透明的無色碧璽類似鑽石,不過硬度和輝度沒有鑽石那般燦爛,顯得比較灰暗,另外一種則呈現淺藍色、粉紅色,以及同一塊結晶體兼具藍綠色、無色以及粉紅色三個色相,看起來好像西瓜的剖面,故稱為「西瓜碧璽」。這一類碧璽大約在1850年開始引起化學家的注意與研究,直到1914年才被地質學家弗拉米基.維爾納斯基確定它含有鋰、鈉、鋁等元素,構成鋰電氣石系群。鋰電氣石的基本結構式Na(Li1.5, Al1.5)Al6Si6O18(BO3)3(OH)3OH,又因滲入其他元素而產生不同的面相,鋰電氣石系計有氟-鋰電氣石、氟-鈣鋁電氣石等。基本上碧璽的顏色愈深,愈透亮,比重也愈重,自然界以棕紅色、褐紅色、深紅色較多,較純的玫瑰紅色、紫紅色、粉紅色者較稀少,這一類紅碧璽稱為Rubellite。
四為藍色碧璽(Indicolite),這種藍色碧璽從淺藍到深藍都有,非常罕見,是碧璽中的絕品,藍色碧璽產於西伯利亞風化花崗岩的黃黏土中。此外藍色碧璽的產地也可以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北美洲美國等地產出,南美洲巴西Paraiba的偉晶花崗岩脈中則產出極為純淨的藍色碧璽,產量稀少,價值扶搖直上,這種藍色碧璽也以地名「帕拉依巴」冠之。
五為綠色碧璽(Green Tourmaline),市場上最普遍的碧璽是綠色與黃色,綠色碧璽多產於巴西、坦尚尼亞以及那密比亞,斯里蘭卡則出產黃色碧璽著名。
碧璽是所有結晶寶石群當中,結構最複雜的一種,甚至於比已經非常複雜的石榴石結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上訴五種之外,又因產地不同所包含的元素也有所差異,如Povondraite、Darrellhenryite、Maruyamaite、鉻鋁Povondraite、Adachiite、Feruvite、Uvite、Foitite、Rossmanite、Luinate等,都未曾有普及的理論介紹給一般讀者,且這些偏門的電氣石也不曾被當作珠寶飾品之用,是故在此暫不累述。通常在珠寶市場較受垂青的是鎂電氣石和鋰電氣石兩種。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