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玻璃藝術:摩登追光者
陳世幸
把新藝術帶進客廳
作者:鄭媛中 攝影:本刊編輯部
走在都會大街上,我們的目光很容易會被玻璃櫥櫃中晶瑩奪目、閃閃發亮的現代燈飾所吸引,國人在上個世紀經濟起飛之後,由於家庭輕工業發達,隨著家庭必備的電冰箱、電視機、收音機等第一代家電普及,國民生活水準提高;接著進入第二代進口名牌家電瞬間佔據市場。相對的第一代沒得選擇的燈光設備如電燈泡、日光燈普及照亮大小城鎮的夜晚之際,跟著第二代的品牌化燈飾設計及生產,從OEM出口之際,也促進國人逐漸重視家中照明設備追求藝術化、氣氛化的氛圍,藝術燈飾繼之而起,一時成為市場寵兒,至今漂亮、多彩、變化多端的藝術燈飾,仍然成為都會櫥窗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所在。
在忠誠路某條巷道中,您會不經意地看到一個燈飾店,裡面所擺設的燈具與一般普及於市場的燈飾截然不同,這些燈飾一點都不像現代的極簡風格,但也沒有傳統王公貴族華麗宮殿那種晶瑩璀璨的水晶大吊燈般富麗堂皇,反之卻透著小布爾喬亞那種浪漫氣息,卻也不脫精英主義的時尚風情,原來這是一間專賣「新藝術」(New Art)時尚風格的鑲嵌彩色玻璃燈飾專門店「Lady Dino Int. Co., Ltd」。
鑲嵌玻璃藝術
「Lady Dino」的店主人是一位設計師兼經營者陳世幸,台北人,出生在大橋頭世居的富裕中產階級家庭,爺爺是大稻埕名人,印象中父親是很有才華的青年才俊,精於美術設計、建築設計、專業化工,是女兒眼中的偶像;母親是台灣名媛之一,個性活潑、獨立。陳世幸比較屬於跳躍型的個性,酷愛自由,不喜歡被約束,更難以適應一成不變的框架型生活,崇佑企專畢業後便赴日本深造語文,對手工藝有著特殊的愛好,回國後曾在世貿中心工作,專長在美學、語文、翻譯、藝術設計等,由於貿易工作的關係,國際貿易法規以及實作有所了解,接觸了台灣的製造業,包括兒童玩具、文具、玻璃工藝、輕工業範疇,因此經營了貿易公司。
上個(20)世紀中葉,台灣的輕工業發展突飛猛進,贏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頭銜,也導致貿易門戶逐漸開放,追上國際經濟發展的腳步,世紀末大陸趕上開放的浪頭,大量低廉人工以及廉價的土地開發政策,許多生產技術流進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加工廠,台灣的製造業因而空洞化,加上美國經濟受到次貸衝擊產生金融風暴,貿易緊縮,國內加工製造業利潤漸薄,無法與大陸匹敵,於是在2008年把重心慢慢轉移到鑲嵌玻璃藝術設計。
這也是她走進「新藝術」風格燈飾的重要因素。早先曾經進口美國出品的彩色玻璃桌燈(Laburnum table lamp),這種鑲嵌彩色玻璃藝術品造型優雅,美輪美奐,獲得少數國人喜歡,但是進口這種手工藝術產品,價格昂貴,限縮了國內市場發展。剛好陳世幸有個好朋友在國內成立彩色玻璃(Favrile Glass)製造廠,便開始洽購朋友的材料,自行設計製造,無奈國內彩色玻璃運用的設計師稀少,彩色玻璃技師也不容易培養,於是轉移到大陸設廠。陳世幸只得依靠進口彩色玻璃原料,在台灣設計製造,量少物稀,擁有基本的消費群,至少比原裝進口完成品來得經濟實惠,因此展開行銷至今已奠定15年的基礎了。
走出暴發戶的平庸
剖析當前台灣的燈飾風格,基本上走的是美洲時尚風、歐洲皇家貴族古典風以及北歐極簡風格三種佔最大市場;當然還有融合歐洲古典巴洛克、羅可可風格和現代極簡風的台式四不像風格,最為普遍被一般家庭所採用;因此產生一進入豪華人家的客廳,可以看到西班牙古典風躺椅、巴洛克風沙發、大清時代改良式雕花羅可可風泡茶桌、還有文藝復興風邊桌,以及北歐極簡風書櫃等,混搭成為奢華的暴發戶式氣氛,感覺極不協調。反之,極少看到純粹搭調風格的裝潢與裝飾,這跟台灣的許多家戶長及設計師的水準參差不齊、知識不足有關。近幾年,新一代的建築設計師逐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許多都會都可以看到全新現代式高樓大廈建築拔地而起,一幢大廈容納百戶或數百戶家庭,基於容積加大,便有餘裕來建構大廈的典雅、豪華外觀,設計師也擴大設計視野,嚴肅地整飭風格,現代新古典、巴洛克以及羅可可風格趨向純粹化,台灣的都會外觀漸漸步上世界品味,這是個值得讚賞的現象。
在室內裝潢布置方面,也因為資訊傳播豐富,各階層的家庭知識水準提升,對於風格的要求也有所進步,配合不少家具進口商或家具設計製造工廠的產品供應,許多布爾喬亞階級的室內裝飾、裝潢大致跟上西方水平,只感覺風尚品味漸趨精緻,再也看不到那種奢華卻顯露著暴發戶的平庸現象,顯現國人的生活水準已然與西方已開發國家比肩齊步。
絕大多數國人大量接受來自歐洲近代歷史塑造的幾個時尚風格影響,以及家具行業提供的產品,均以1、受到包浩斯(Bauhaus)影響的北歐極簡主義,如IKEA家具典型代表;2、法蘭克王國路易時代羅可可風格;3、古典時代奧匈帝國時代興起的巴洛克風格;4、拿破崙帝國時代新崛起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等四大品項為代表;間或夾雜著融合東方古典主義的清末巴洛克風、明式家具、後現代西方古典拼接風格,以及傳統本土簡約家具風等,都可以在台灣各種階級的家庭中觀察到。唯獨有一種19世紀末在歐洲、美國等大都會誕生的新藝術(New Art又稱Art Nouveau)運動,在台灣鮮少人注意,較不普及於一般庶民階級的風尚。這種運動其實就像羅可可、巴洛克、文藝復興、新古典、包浩斯等審美風尚的轉換一樣。舉凡每一種美學風潮之崛起與消散,都有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比如巴洛克與羅可可的時代背景是在文藝復興之際,封建帝國崛起,王權逐漸取代羅馬基督教的權力與地位,王公貴族所豢養的設計師們便思索著生活藝術改革,有帝國資本投注,於焉產生巴洛克的雄偉與豪華風貌,在建築與家具設計上蘊為風潮;當王權更集中,帝國封建更堅固,王室便亟思更複雜而繁瑣、更華麗而細緻的裝飾美學,於是產生羅可可風格取代了巴洛克風格,再次蘊為風潮。拿破崙建立歐洲第一帝國之際,他在宮廷裝飾與設計上,創建了直線條與傳統華美雕刻裝飾融為一爐的新古典風尚,變成短暫的第二帝國美術符號,這三種風尚的出現背後都是傳統的宮廷貴族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法國大革命之後,王權崩潰,工業革命崛起,庶民經濟逐漸取代精英經濟,更多樣的社會結構變化,以及機械複製時代來臨,瞬間機械取代人工生產工具,資產階級崛起,大量需求條件下,製造技術便由手工生產轉化為機械工具生產,歐洲社會在一個世紀間由傳統的奢糜風尚轉為簡化風尚,再加上印象主義美學誕生,消費權力由貴族轉向庶民階層,簡單的家具隨著包浩斯美學觀念轉向簡單的幾何結構和俐落的線條主義,所謂「大眾文化」便在西歐誕生,一個世紀左右便佔據了西方消費市場。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