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庶民文化的圖騰
瑪瑙
平民的寶石
作者:鄭惟中 Model:Yarmy
一般人心目中均認爲瑪瑙是一種蛋百石之類的礦物,殊不知瑪瑙和台灣藍寶一樣是水晶類的寶石,水晶類的礦石是地球上礦石中最多的一種,水晶分爲結晶水晶類和微粒結晶水晶類,前者有白水晶、黃水晶、貓眼、鷹眼、虎眼、紫水晶、綠水晶、星石……等透亮的寶石,微粒結晶的特點便是半透明和不透明,英文名字是Chalcedony,英漢字典稱玉髓和玉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礦物,只因它外表的質感類似,或有此譯名。
玉髓礦物
瑪瑙屬於玉髓類的水晶礦物,學名Chalcedony Quartz,其成分與水晶同為二氧化矽,但是硬度比一班結晶類水晶低,在6.5到7之間,比重約為2.0,折光率1.535~1.539之間,瑪瑙因硬度較低的環境成因,內涵的礦物質多樣,因此也產生多層次的花紋,也許是因為二氧化矽在高溫高壓下結晶化的過程,遭到許多礦物質不同層次的滲入,因而導致晶化較不完整,影響硬度的形成。瑪瑙的成色因礦物質不同而產生多樣變化,種類因其紋理分為「花紋瑪瑙」(Agate)、「雜色瑪瑙」(Jasper)、「紅玉髓」(Carnelian)、「血石」(Bloodstone)、「澳洲玉」(Chrysoprase)還有「台灣藍寶」又稱「台灣藍玉髓」,台灣藍玉髓蘊藏在雜質較多的台灣玉(綠色軟玉)礦石層中,隨著台灣玉開採,間雜在礦石中出現,在上個世紀上半葉被大量開採後,隨著台灣玉礦層蘊藏量漸稀而幾乎絕跡,台灣藍寶色澤優美,細膩溫潤,呈現藍色羊脂狀,色澤分布均勻,在光線照耀下折射出版透明的純色光澤,美麗而珍貴,目前被視為台灣的奇珍寶石。
台灣玉類屬瑪瑙的分支,硬度在6~6.5之間,其二氧化矽中的雜質成分為鎂與鈣為大宗,故稱為鎂鈣矽酸鹽(Silicic acid, calcium magnesium salt)分子式為CaMgO6Si2,分子量為216.5504,與瑪瑙同屬的礦物,因結構不同(環狀、鍊狀、網狀、平板狀)而呈現不同的物理外觀,瑪瑙因結構變化多端,色彩斑爛,切開後內部更呈現多變的色塊互相鑲嵌,冷色、暖色混雜,補色、對比色、近似色等不規矩的流質排列,好像一幅畫一般亮麗引人注目,尤其在東方民族分岐複雜的地方,對色彩的配置特別敏感,瑪瑙遂成為東方人最普遍的配飾寶石。
瑪瑙的神話
瑪瑙在中國民間稱爲血石,相傳堯有兩個女兒,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出落得閉月差花之貌,且擁有絕世的聰慧頭腦,是中國女性美的典型,雖然是皇室貴族,却沒有一點驕矜自滿的傲氣,左衣粗食,像民家女一般。兩姐妹朝夕相處,互敬互愛,不覺已到適婚年齡,身爲皇帝的堯也不肯輕易將她們許配出去,沒多久,堯在一個偶然機會中訪着了一位賢人,名叫舜,他們談了許多治國的事情,舜都能應對如流,且見解獨特;堯一看見舜是個年輕有爲的賢人志士,於是便將王位禪讓給他,並把兩個女兒也許配給他,夫婦三人過着幸福的日子,後來舜又把王位讓給禹,自己帶了娥皇女英,搬到衡陽去隱居,舜便死在靠湘江的一個小村子 裡,娥皇和女英因爲舜死了,像着了魔一樣,披頭散髮朝夕在湘江邊哭泣,聲音啞了,淚也流盡,眼中哭出血來,鮮紅的血滴在竹節上,形成斑點的湘妃竹,滴在岩石上,形成鮮紅的血石,後來許多文人都以血石來刻圖章,以紀念她們。
除了湘妃竹的故事,古籍中也有關於瑪瑙的記載。《山海經》記載,昆侖山腳下的瑪瑙石乃天地精華凝聚而成,被視為祥瑞之物,能保佑國泰民安。在道教文化中,瑪瑙亦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靈性的寶石,被用於製作護身符或修行法器,據說能夠增強人的氣場與精氣神。此外,古代帝王將相常將瑪瑙鑲嵌於權杖或印璽之上,象徵權威與神聖不可侵犯。到了唐宋時期,瑪瑙更是備受青睞,文人雅士喜愛將其雕刻成佩飾或手串,以求平安與智慧。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便曾提及瑪瑙,將其比作「紅玉滴珠」,象徵純潔與高貴。而明清時期,瑪瑙雕刻工藝達到巔峰,許多宮廷御用器物均以瑪瑙精雕細琢,成為貴族階層的珍藏。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