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寶
臥佛
泰國傳統醫學的發源地
作者、攝影:陳微霓
泰國曼谷的臥佛寺(Wat Pho)是泰國最具歷史意義和宗教價值的寺廟之一,也是泰國最古老且最具規模的佛教寺廟之一。臥佛寺不僅因其壯觀的臥佛像而聞名,還是泰國傳統醫學和按摩的發源地,這座寺廟融合了藝術、歷史和宗教,是每位來到曼谷的遊客必訪的景點。
歷史背景
臥佛寺的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由泰國國王拉瑪一世於1788年開始興建。原本的寺廟是為了供奉佛陀的遺物而建,並且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進行了多次擴建和修復。尤其在拉瑪三世時期,寺廟規模大大擴展,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拉瑪三世繼位期間大規模的修葺及擴建,歷時將近17年,且此時期的寺院面積廣達二十二公畝,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建築都是於該時期建造,當然也包含著名的臥佛殿。當時的貢獻還不僅於此,還有將當時的知識及圖像繪製或銘記於牆上,並將該寺院開放給公眾作為教育中心,對後續保護歷史的珍貴遺產也是頗有助益。
臥佛寺的建築風格深受泰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影響,寺廟內擁有眾多華麗的佛塔(Stupa)和精緻的廟宇。每一座佛塔都代表著泰國佛教的不同層面,而寺廟的每個角落則充滿了精緻的彩繪和雕刻,彰顯了泰國佛教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寺廟周圍,還有許多美麗的花園和池塘,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平靜而安寧的氛圍,讓人可以在這裡靜心冥想或只是單純地欣賞周圍的自然景觀。
壯麗的臥佛
臥佛寺最著名的景點無疑是長達46米、高15米的金色臥佛像。步入正殿,這座臥佛像呈現佛陀涅槃的姿勢,象徵著他超脫生死輪迴,進入最終解脫的狀態。佛像全身覆蓋著金箔,並且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雕刻,無論是佛像的表情、手勢,還是身上的裝飾,都展現了泰國佛教藝術的精湛技藝。
在觀賞臥佛的過程中,因為有許多聳立的柱子橫亙於前,沒辦法呈現整尊巨佛的全景,讓佛像更添朦朧的奧秘之美,因此需要透過柱子間隔建構出不同位置的視角,一窺不同體位的精美工藝、看見不同視野的神情狀態。有時候,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會看出不同的感覺。
臥佛像的腳底部還有精緻的螺旋紋圖案,這些圖案是由108個象徵佛教教義的圖案所構成,反映了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順著走道另一側(臥佛像的背部),遊客可以參與一個傳統的「投缽儀式」,這是一種向僧侶奉獻零錢並獲得祝福的儀式。這個儀式背後有著深刻的佛教意涵,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行善和累積功德的方式。根據泰國佛教的教義,捐獻或施捨(包括投錢)被認為是積德的行為,能夠帶來好運並減少個人的業障。
遊客首先需要在臥佛寺的指定處換取一些小面額的泰銖零錢,接著會看到一排的小缽。這些零錢將用來投入寺內的這排金屬缽中,而每個缽前都有一個僧侶雕像。遊客可以緩步沿著缽行走,將零錢一個接著一個地投入每個缽中。這一過程代表著行善和積德,同時也象徵著將財富和祝福帶給他人。
在完成投錢儀式後,遊客通常會靜心祈願,向佛陀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等美好事物。這是一個靜謐的過程,讓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份心靈的平靜和祝福。對於遊客而言,參與這項儀式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行為,還是一個心靈上的體驗。許多來到臥佛寺的遊客會在投錢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祝福,並且與當地文化和宗教有更深的聯繫。這樣的儀式不僅讓人感受到佛教的慈悲,也為遊客提供了反思和自我冥想的機會。
在泰國佛教中,向僧侶或佛像奉獻香火和捐款被視為積累「功德」的一種方式。這些行為被認為能夠淨化心靈、減少業障並且為來世積累福報。因此,這項投錢缽的儀式不僅是對佛教精神的表達,也是對個人內心的淨化。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