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文專論 〉 輕體詩

小詩運動

輕體詩

談微型小詩的濫觴

作者:莫渝 攝影:朱路萍

編者按:
莫渝所稱的「輕體詩」,其實是早安詩。每日清晨跟朋友的問候詩,輕盈短小,輕鬆小詩,20來字,短者不及10個字,沒有設定標題,2至4、5行,3行居多,前頭加上問候語「早安!」或者:日安、晨安、Bonjour等(疫情期間,改:平安!)。從2016年初夏(6月間)開始,日寫 1首早安詩的問候語輕體詩,至今(2021年7月),超過 5年,總數量接近2000首。期間印製出版:《晨課》(60首)、《斑光》(80首)、《迎曦》(100首) 3小冊,分別挑選自2016年、2017年、2018年,採漢英對照。

小詩運動
我的輕體詩是晨課作業,雖然日日寫,似乎不算日記詩,非日常生活記事的詩。這樣的類日記短詩,1994~5年的〈台灣俳句習作〉、1998~9年的〈榕樹種籽〉、2003 ~4年的〈戀人絮語〉等,都有相似前導的作業。尤其1994~5年間,跟隨黃靈芝老師學習俳句,心得多,對日本俳句的認知也較明確。黃靈芝老師的俳句理念除季語外,強調:一句俳句由一大一小 2組意象的結合。同大小的意象,即對聯,俳句非對聯。字儘量少、不超過15個字;意象簡練新奇獨特,形式2至3行。

我期待這樣的輕體詩,有新意有創意的輕鬆小詩,輕盈小詩,微型小詩,類俳句,也是簡練小詩,算是「小詩.短詩」行列的另一稱呼。

新文學發展歷程裡,中國在1920年代有過風靡一時的「小詩運動」時期,名家如冰心、俞平伯、汪靜之、鄭振鐸、劉大白、宗白華、梁宗岱等,連胡適也為之。1950年代以來的台灣新詩壇,眾多詩人都寫過小詩短詩。覃子豪的〈花崗山掇拾〉 6行詩、楊喚的〈詩的噴泉〉 4行詩10首,近乎小詩經典作。取楊喚〈詩的噴泉〉第10首〈淚〉:
催眠曲在搖籃邊把過多的朦朧注入脈管,
直到今天醒來,才知道我是被大海給遺棄了的貝殼。
這詩的噴泉呀,是源自痛苦的尼羅。

這首四行詩,(哀苦地)抒發來自土地的卑微出身,自己宛若棄子:寫的詩,字字苦吟,如同氾濫的尼羅河,卻帶來耕者喜愛的沃土。詩人用用68(38+30)字完成 1首詩。中國五言七言絕句,20、28個字,因文言文的濃縮精簡,字數算少,但承載的文意完整飽滿。楊喚 4行詩「詩的噴泉」10首,亦然。

我理想的輕體詩,詩小,小詩,輕小詩,短小輕盈,文字不多,20個字左右,讀起來輕快活躍,心情心境輕盈。輕盈,算主要或必然條件。試舉莫渝一例:
秋日,適宜徒步
一雙足,就是想走遠
遠足,尋看新天地(2017.11.30)
21個字分3行,即興傳達秋日徒步遠足的輕鬆心情。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