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詩意象的連結
作者:林廣 刊頭攝影:陳潔西 內頁攝影:曾永壽
一、八字箴言
首先釐清一個觀念:寫小詩,不是在練習造句,而是在練習意象的連結。
我曾在新詩學堂提過寫詩的八字箴言:「建立連結,創新連結」。
建立連結—將抽象的「意」與具體的「象」連結。
創新連結—將「意象」延伸到別人未觸及的方位。
為何寫詩要先練習意象的連結?
因為寫詩最難跨越的門檻,就是習慣用散文的思維和語言在寫作。唯有勇敢跨越散文的門檻,你才能更靠近詩的無垠天空。唯有勇敢跨越散文的門檻,才能更靠近詩的無垠天空。
意象是進入新詩創作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中,曾引用梅聖俞的話:「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來說明意與景之間微妙的關聯。簡單的說,寫詩就是把抽象的「意」,藉由具體的「景」(象)傳達出來。
建立連結,讓初學者先熟悉意象是如何誕生的,再學習去創新連結。有些人總是習慣耽溺於陳舊的思維,缺乏創新的勇氣。例如寫「小草」,總是朝向「看似柔弱,實則堅強」,「再堅硬的地面,也難不倒它」,「即使是狂風暴雨,也無法讓他屈服」……用這種固定的模式,是寫不出甚麼好詩的。曾看過有個小朋友寫道:「它被卡在裂縫裡,一定很孤單吧。」從這角度來寫,就是一種創新連結。
有一次我和嚴忠政談論新詩時,我們都認為創意是最難的,因為有許多陳舊的意象會桎梏我們的思維與創意。他說最怕看見詩裡頭出現「漣漪」,一出現,立刻見光死(總離不開「一圈圈往外散開」的概念)。這說明了人們習於從物的表象去取得意象的連結,因此很難產生創意。
二、創意的誕生
那麼怎樣讓自己的詩有創意呢?以下提出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放棄老套的意象:
例如「玫瑰」與「愛情」,就像連體嬰,難以切分。但難捨也得捨,你必須嘗試找到表達愛情的新元素,才能開拓新天地。「我的愛情像玫瑰一樣凋謝了」,「我想觸摸妳綻放的美麗,卻被隱藏的刺刺傷了」,「我對妳的愛就像玫瑰,紅得化不開」……讀這些詩,不起雞皮疙瘩才怪。
(二)舊經驗,新連結:
即使是別人用爛的意象,如能創新連結,也能讓人眼睛一亮。例如:「把愛縮小成露珠,我就能蜷臥在妳暖暖的花瓣」(高一林國真〈玫瑰〉),加入「露珠」,連結「愛」與「花瓣」,就有新意。
「把淚埋伏在掌心,等待一株玫瑰破膚而出。」(高二林億坪)雖然間接用到成語,但「淚」、「掌心」、「破膚」的連結還不錯,我們彷彿看見愛化身的玫瑰從他掌心緩緩綻放的畫面。
(三)嘗試換角度思考:
例如藍芸〈茶葉和壺對話〉:「讓我們一起詩了,把韻味散出。」這個構想很好;但有時候還可以前後互換,看會產生甚麼效果:「把韻味散出,讓我們一起詩了。」這樣韻味會更悠長。
再如氧氣瓶〈疑〉:「靜默的夜裡只聽海風颯颯聲響」,基本上這只是造句還不是詩,因此聖洪老師認為有懸疑,但失之單調。露珠兒老師建議改為:「是誰的靜默讓夜只聽海風颯颯聲響。」這樣就更具有懸疑的味道。牧之老師認為:原詩記敘味道太濃,如果倒過來,稍稍調整,就變成:「海風颯颯聲/響徹夜的靜默」,這樣詩味就會濃一點。三個老師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作者能比較其間的差異,對自己創意的提昇會有很大的幫助。
(四)融入自己的感覺:
寫小詩,有些人只在說明或詮釋題目;有些人只在做另類造句;還有人只在做景物的描寫。一首詩如果沒有「我」的意識,充其量只是漂亮的句子。但這個「我」有時是投射在詩中的人或物上,不一定要把「我」寫出來。
例如友林〈老屋〉:「蜘蛛網陪伴老翁坐在瘦瘦的板凳」,這裡就有作者投射的感情在意象間湧盪。可惜,這樣寫只是在記敘一件事,因此牧之老師改為:「蜘蛛網陪伴老翁坐成瘦瘦的板凳」雖然只改一個字,但意味卻大不相同。「蜘蛛網」、「老翁」連結為「瘦瘦的板凳」,用這樣的連結來凸顯「老屋」的老,這樣不是很有創意嗎?
(五)想創新就得冒險:
一首好詩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是經由不斷摸索、碰壁、苦練,才慢慢冒出來的。
例如浩益〈皺紋〉:「掩嘴一笑,竟藏不住容顏與歲月熱戀的風華」,作者原本想用對比方式來強調皺紋,可是前句「掩嘴一笑」,實在有點怪異,因此聖洪老師認為:「你的挑戰,是要去尋找新的元素來經營意象。容顏、歲月、風華,太容易與皺紋聯想,因為太多人用過已失去新鮮感,讀者很容易懂,就沒有玩味的空間。」
露珠兒老師也說:「可以跳脫那張臉,跨出去在別處找尋連結。」這些建議真的很棒,一定要敢嘗試,才能開拓詩的領域。牧之老師則針對他原來的意象作調整:「這首詩意思單純,寫法卻複雜,顯得不大相襯。前句不妨刪除,後句只留下『容顏與歲月熱戀的風華』,但這樣不成句,所以加入動詞。『容顏與歲月熱戀 皴出另一種風華』,就比較能呈現皺紋的特質。」
想要欣賞獨特的風景,就必須去走別人沒走過的羊腸小徑。同樣的,想寫出一首具有創意的詩,就要去找尋嶄新的連結,這樣意象才會發光發熱。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