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守護者
柯金源導演
作者:張薈茗 圖片提供:柯金源
一陣春雨過後,烏雲穿過雲層,霎時陽光普照整個海域,大家一陣驚喜、歡呼;在這大疫困厄年代,漁民們見到了希望,心中充滿神佛的祝福。海風柔媚帶來寒意,在沒有人潮的地方,暫時脫下口罩,深呼吸享受清新的空氣。馬鞍藤葉上的雨珠,在陽光聚焦下光芒閃亮。
彰化伸港鄉蚵仔寮海域,是攝影人的練功場,看著嫣紅夕陽沒入水平線,感受著夜晚初臨的美好。感謝柯金源導演(以下簡稱柯導)帶領一群關心環境保護的鄉親志工們,踏查全台海岸線的美麗與哀愁,第一站就是他的故鄉,伸港鄉蚵仔寮海域。
跟著柯導腳步,走進濱海地區;雨水積在泥灘地上、坑坑窪窪處,一個個小水凼,倒映天空中潔白的浮雲和背後的藍天。柯導帶領我們從彰化海岸線切入走讀,指著矗立在對岸四隻巨大煙囪,正排放著烏煙與瘴氣,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單一發電廠,也是台灣中部天空常常聚集霧霾的原因之一,人們每天呼吸著污染濁的空氣,彰化鄉親也是受害者。
西部海岸地形平坦,是其獨特之處,退潮時可步行到離岸約三公里外的低潮間帶,開車可沿著水泥便道進入灘地前沿;這片廣闊平坦的泥灘,有許多深淺不一的潮溝,牡蠣與文蛤養殖區錯落其中。老漁人正在整理蚵田,親切與我們打招呼,特別叮囑,因地勢平坦,漲潮時海水順著潮溝進來,很快就會淹沒灘地與沙洲;當海水漲滿整個海灘,如未及時退出灘地的遊客,很容易受困,甚至偶有被海浪捲走的憾事發生。
柯導指出:感恩烏溪與濁水溪的輸沙沖積,造就這一片經過數千年堆積肥沃獨有的泥灘地海岸,彰化海岸線錯落著典型的農漁村,樸實、辛勤的村民們,不分寒暑,依時序更迭翻耕勞作,旁邊海岸泥質灘地,供給豐富的魚蝦貝類,鄉民依賴這一方水土,得以安然渡日。彰化海岸潮起潮落間的泥灘地,是萬物生靈的繁衍舞台,餵養了無數農漁民家庭。
長時間累積拍攝的影像畫面,柯導漫長地記錄著這一段段海岸生態,同一條河流、同一片天空,在改朝換代,不斷演替的故事。四十年來,故鄉海岸線遭受人為破壞,彰濱工業區圍堤抽砂填海造陸大肆開發,海岸線積滿髒污的垃圾,這一大片生養蒼生的泥灘海域,早已千瘡百孔,只有一息尚存!
有一種綠,雨後稻田生機盎然、綠油油的綠;有一種白,像串串棉花糖堆疊一起,白鑠鑠的白;有一種藍,奔向蔚藍海灘,敢於大口呼吸的藍;也是他每次收假再回到北部,可以向親友同事炫耀的綠疇、白雲、藍天海岸線。這是柯導年輕時對故鄉引以為傲的記憶。
「自台灣西部各地工業陸續營運,1980年後出生的嬰兒們,可能都沒有呼過一口純淨的新鮮空氣。」柯導叨念著,只不過幾年的光陰,如今,這些歸鄉遊子們,走進家門之前,看到鄉野瀰漫著電廠空飄的廢氣,以及田間烏黑發臭,被重金屬污染的灌溉溝渠,內心在淌血。
原本飽滿金黃稻穗如浪隨風搖擺,也是大地給予辛勤農夫豐收的回報,歷經一百二十天辛苦的農務管理,稻穀收割之前,農民誠敬祭拜土地公跟五榖大帝,表達對土地糧食守護神的感念與敬畏,無奈圳溝灌溉水源帶來工業重金屬污染嚴重,即將收成的稻子被迫銷毀,農民有愧上蒼的恩賜,公部門強制立牌廢耕,無助的農民,成為無辜的受害者,欲哭無淚!
良田變成荒涼蕪穢,鄉親們暗自吞忍,卑微的聲音無處申訴。柯導趁著每月休假,回鄉陪伴年邁雙親時,以媒體人和受害者角度審視,詳加記錄故鄉環境變遷,更為全台灣瀕臨崩毀的海岸環境,盡一份心力勤加紀錄。柯導說:「彰濱海岸線,南北二端有火力發電廠、高污染的鋼鐵廠、石化工業區、風力發電機密佈。北彰化海岸填海造陸的彰濱工業區,已經變成了一片沙漠。」人們走踏的海岸現場,只見到隨意丟棄的沙發、玻璃碎片、滿地垃圾、有害事業廢棄物,對海岸濕地生態造成嚴重傷害,已到無法無天的地步,怎不令人心寒!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彈指間,消逝的歲月,像一段沒有聲音的默片、泛黃的照片隱藏著無聲的控訴;柯導由頭髮茂密的靦腆少年,至毛髮稀疏花甲阿公,經常可以看到他背著沈重攝影機,手攜腳架、全身裝備超過二十公斤,穿著榻米(雨鞋)的男人,苦行僧一樣出入在海邊、泥灘地、田溝、野地,忍受風吹日曬雨淋,眼看著彰化海岸線年年往下沈陷,被廢棄物隨處傾倒、乾淨的淨土,被髒污陸塊化,這些場景無一逃過他眼下的鏡頭。環境變遷全紀錄,消逝的光陰有如被破壞的海岸線,回不去了。
柯金源導演這位自然舞台守護者,四十年來只專注做一件事,環境變遷全紀錄和資訊傳遞。時間的刻度在柯導作品中,成為最精密的線索,他沈默寡言,對環境遭受的破壞,不厭其煩用影像傳輸呈現,甚至沒有旁白字幕,他說:「懂得海洋母親的傷痛,何需千言萬語。」這是柯式風格。
享譽國際的紀錄片大導演,對環境保護教育理念,從中央到地方,從電視媒體到平面媒體,一再用影像文字,發表沈痛的憂心。台灣四面環海,全民對於海洋環境保護知識尚待加強。柯導甚至於把觸角延伸到高中校園,面對面分享、啟發,堅定相信青年學生將是社會中流砥柱。他認為將來學子有成,成為人師,或主導國家決策開發的重要掌舵者,在各處撒下愛鄉愛土的種子,有天終將發芽。他希望大家對環境保護教育有所啟迪,多加關注弱勢農漁民賴以維生的海域與泥灘地,不是以經濟開發數字為導向,政府決策對了,後代子孫共享共榮,決策錯了,卻由下一代子孫概括承受。
柯導較踏實地,就從彰化海岸故鄉開始,一步一腳印以環境保護教育,終生志工為信念,走向全台灣各個校園。當大城、芳苑漁民,努力守護這片內海,試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裏海」永續共存生路時,請大家睜大眼睛正視這一個更龐大的、綠能風力發電機與濕地種電鋪設,正一步步衝擊我們的海洋世界。
「人佮大海」的關係,究竟要如何共鳴?柯導舉例說:人佮大海的關係,存在於原住民傳說中的海洋智慧,老人告誡年輕人,海底採礁石、大海會生氣,如果把珊瑚礁破壞了,會引起海嘯大浪,沖毀家屋、水芋田,以後將會捕不到魚。古老傳說印證現在的科學理論,完全與珊瑚礁提供生物棲息環境,以及防止海岸侵蝕的功能不謀而合。達悟人的傳說就像一部活的海洋知識,與智慧經典,值得我們遵循。
「人佮大海」的關係,透過柯導的鏡頭與文字、也透過一群守護海岸線的熱血志工,長時間如實的踏查與記錄,真理即可水落石出,不辯自明。想從海洋的記憶中找到一些靈感,故事的結局總擺脫不了記憶的模式,一再重複地上演,雖然令人沮喪,但還是要繼續珍視海洋的珍貴,提早醒悟,至少以後可以更具象的告訴孩子們。海鄉曾經很美很美!人佮大海的關係,意義在哪裡?價值在何處?隨著柯導的金言銘語,引領後世人繼續踏上記憶的旅程,珍視這座謎一樣美的島嶼。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