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藝術
:超越表象的再現
作者、作品提供:王令
在當今快速而資訊量龐大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被大潮流所迷惑,難以放慢腳步、靜觀自我及外在世界,也更容易被潮流所淹沒。然而,若我們過於固守已知,不去探索未知,就可能因此失去了對心識本質的理解。我們經常嘗試用已知的理論去解釋未知,然而,當未知無法被已知所解釋時,我們往往選擇否認其存在。這種「發現沒有」的結論源於我們對未知的不信任,因此,我們無法真正了解未知事物的本質。其實不論是何種學問,我們都需要了解其為不同層次和角度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至於如何呈現出心識的作用,筆者認為「所言心者,謂無礙心,所言境者,謂無礙境」。當心量廣大則境亦廣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此處所說之心為「本心」,所說之境為本心所發之境,不是受到媒體輿論與周遭環境所干擾之異識,心識境意就是指此種心所觀想而出之境意。無意識與有意識常常是一剎那之間的轉換,不易分別,而舊意識與新意識之間也是如此。物理學家經過不斷的分析,將物質分裂為粒子再續分為夸克,最後分裂到微中子,也實驗出物質分裂到最後就失去了物質現象,成為了念頭波動現象,如此也證明了心思的能量左右著無可言說的氣息存在身處的周圍,這種能量已然低於人類官能所能分析的領域,但是它卻真真實實的存在。
笛卡兒提出的夢境論證和惡魔論證,這是對人類感知世提出懷疑與探索。在夢境中,我們往往認為所經歷的一切是真實的,而不自知自己正在做夢;而惡魔論證則是假設一個惡魔用幻覺欺騙我們,使我們誤以為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實的。笛卡兒指出,人通過感官感知世界,但這些感知只是間接的,因此個體以外的世界既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在我們認知的世界中,事物的表象並非僅由思維所呈現,更包括了人性、社會性等因素的影響。在藝術領域中,許多作品不僅超越了表象,更包含了豐富的思維和觸角。
隨著數碼所營造的虛擬世界盛行,人工智能的發展,真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引發了對意識重要性的關注。意識可以主導人的認知和行為,但若缺乏覺察,則容易被意識中的「異識」所控制,導致許多事件的「存有而不存在」而引發另一種世界的認知。在探索當中,我們發現「異視」容易產生「異識」,進而影響「心識」的呈現。在探討意識存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釐清意識中「異識」與「心識」的關係,這不僅有助於創作,更能進一步體驗不同層次的生活。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意識可以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意識如指人的所有思想,而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就都屬於異識的範圍。佛洛伊德認為倒退至嬰兒期性心理,以便從中找到美術的目的和本質。而藝術家則是通過理解象徵意義,將心理能量轉化為創作力量,因此,我們應該發掘內在的創作力量,探索無意識領域,並通過作品來呈現心識的作用。
筆者在創作過程中,常常希望通過作品來提醒人們對於意識存在的關注,以及對結構性的思考。利用不同的再現形式,通過抽象和具象的表現,使畫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徘徊,提點著異識的存在。在探討意識存在的創作過程中,意識中「異識」與「心識」的釐清,慢慢就成為個人創作與生命的依循,在抽象形式與具象花卉互相襯托與互相訴說間,形成出特殊的空間關係,使畫面在真實與虛幻間徘徊。在作畫的過程中不僅提醒自己注意異識的存在,更希望藉由作品喚醒大眾對於意識存在的認知。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