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迴中的救贖
《今天暫時停止》
的人生智慧
作者、圖片提供:劉少鯨
土撥鼠的冬眠、甦醒、出現,須與自然的運行結合,不得相悖,然而人類的一切活動何嘗不如此?(楊牧〈土撥鼠芻言〉)
看哪,我們知道你傳授什麼:你傳授所有事物的生生不息,我們自己也一樣;我們已經存在了永恆的無數次,世上的萬物與我們同等。(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電影中的時間觀
談到最經典的輪迴電影,就不能錯過由哈羅德.雷米斯導演的電影《今天暫時停止》(1993年)。電影由一名氣象記者菲爾(Phil Connors)和他的製作人麗塔(Rita),被派去Punxsutawney這個小城鎮播報一年一度的土播鼠節展開。這已是菲爾第4度播報土播鼠節,當他覺得這個傳統既荒誕又無聊的時刻,卻陷入了時間循環。就這樣,他不斷的循環著這一天,每天醒來都是2月2日。儘管這部電影對於輪迴發生的始末並沒有給一個明確的解釋,但輪迴所帶出的意義和角色的心境轉變,卻刻畫的非常細膩。
從敘述學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採用了時間循環的敘事手法,這是一種非線性的敘事模式。這種模式讓我們聯想到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1882年提出的永恆輪迴(Eternal Recurrence)。永恆輪迴的假設前題是時間是永恆無限的,空間是有限的,宇宙之中的原子數目也是固定且有限。從這些假設可以得出,只有有限數量的原子結構和組合是可能的,因此,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過去同樣結構的事件必定會重現。(見尼采著,余鴻榮譯,《歡悅的智慧》)尼采論述永恆回歸的特點是:永恆回歸是所有事物的永恆輪迴,這個概念也符合物理學的「質量不滅定律」。
海德格對尼采永恆回歸的解釋是,所有事物都是永恆輪迴著,並且在永恆輪迴過程中永遠保持著完全相同的型態,沒有任何變化。(見孫周興,《尼采》)德勒茲則認為,尼采論述的永恆回歸不是永久的相同,永恆回歸是屬於多樣性與差異的回歸。(見周穎、劉玉宇《尼采與哲學》)換言之,在德勒茲的觀念中強調永恆回歸的雙重性,即永恆回歸迫使某些東西改變本質,使它變成新的存在,這是一個循環且質變的狀況。相較於德勒茲,海德格的解釋更傾向於虛無主義。
我們在《今天暫時停止》這部電影裡看到的永恆回歸,顯然不是海德格主張的古老循環,更進一步的說,電影中永恆回歸是為了創造差異而刻意安排的類似,它呼應了德勒茲對尼采論述永恆回歸的想法。就表層而言,看似規律的重複與連續,其實在深層結構裡,隱藏著更多斷裂與偶然,這種重複性已經超出了單純重複的結構與美學。
剪接、敘述與鏡像
一個成功的角色,除了要有吸引人的背景故事外,更須具有適當的成長曲線。《今天暫時停止》的編劇Danny Rubin在他的書中《How to Write Groundhog day》提到,電影的本質就是改變和成長,而如果有無限的時間,我們希望設計一個看似無法被改變的角色,來進行內在探索。從電影開頭就可以發現主角菲爾是一個自我中心又厭世的人,他常把自己的能力看得非常高,又鄙視他人。輪迴的設計為故事增添了不少樂趣,角色擁有無止盡的時間、無限的犯錯機會,也因此在漫長旅程中,角色被迫尋求突破自我的方法。
觀眾在看輪迴電影時就像抱著打遊戲破關心態,期待主角能在前一次的錯誤中反省改變,活出最完美的版本。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在電影《明日邊界》(2014年)中,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飾演的凱吉上校,透過一次次輪迴經驗,不斷修正行動策略,最終成功打敗外星軍團。《今天暫時停止》的主線劇情也依循著相同模式,男主角菲爾千方百計想要追求女同事麗塔,而在失敗了無數次後,他不再執著目標的成功與否,而是徹頭徹尾洗心革面,最終擄獲了麗塔的芳心。
依循底下幾個電影技巧來談這部電影,先是剪輯方面,導演為了呈現日復一日的循環,透過場景、對白和音樂等元素,營造重複感,一開始步調比較慢,觀眾對時間的感受也會跟著變慢,並引發一種無法跳脫的無奈與沈重感;而後重複的畫面停留時間越來越短,取而代之的是發生變化的畫面,因而產生一種連續性與不連續性,重複性與差異性的辨證壓力。
在鏡頭運作方面,導演運用了許多觀點鏡頭(point of view shot),這是一種個人主觀視角鏡頭,也就是電影常透過主角菲爾的眼睛看事件,因而當觀眾看到主角所經歷的過程,就會比較容易進入情境感同身受。導演就是利用這種拍攝手法,慢慢帶領觀眾進入菲爾內心世界,讓觀眾感受到他的困惑、焦慮和最終的自我救贖。這種鏡頭語言不僅增強了戲劇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生動。
從敘事的角度來看,導演也運用了獨白手法,並透過這種手法來敘述主角重複出現的所知場景,一來有助於情節的推進,二來為觀眾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和線索。再者,獨白表達角色內心情感和思想,可以讓觀眾更瞭解角色的掙扎與無奈。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