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 〉 古月

詩寫我愛

古月

作者:洪淑苓、涂書瑋 圖片提供:古月 文字整理:伍紀蓁

古月(1942~),本名胡玉衡,湖南衡山人。曾為《葡萄園》詩刊編委,《創世紀》詩社同仁、社長。曾獲中國文藝學會優秀青年詩人獎、世界詩人大會第 40屆桂冠詩人獎。著有詩集《追隨太陽步代的人》、《月之祭》(與李錫奇合著的詩畫集)、《我愛:古月詩集》、《浮生》、《探月:發現91個戀詩的理由》、《巡花築夢》、《夜,向你撒了謊》、《燃燒的月亮》(中英法對照詩集)等,散文集《誘惑者:當代藝術家側寫》,以及人物傳記《九邊處處蹄痕──先烈吳祿貞傳》等。

回顧寫作生涯,古月的創作顯然具有詩畫互文、結合東方人文意韻與現代派抽象性的面向。1950年代末期 台灣現代繪畫運動,詩人的與畫壇風潮緊密呼應,而當時參與「現代版畫會」創建的畫家李錫奇之夫人──古月,正是位詩風獨特且秀異的女詩人。1969年7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登陸月球,讓李錫奇以〈月之祭〉為題,進行一系列的絹印版畫創作,表現藝術家對人類生命景觀與宇宙奧秘的心靈探索。

古月也為〈月之祭〉寫下10首詩作,吸收了現代繪畫抽象、立體、寫意的元素,有評者指出這時古月的詩作主題已然轉趨宏大框架下的感官律動與自我感悟,如同劉登翰在〈星宇蒼桑的那輪古月──古月詩集《浮生》序〉一文中指稱:「將人世間細微的感悟,置於時空浩大的背景之中去傾訴和詠唱」(《華文文學》總第88期(2008.5),頁93)。

本訪談試圖回溯古月的創作經歷,呈現古月在 台灣當代女性新詩傳統中的多面性與獨特位置,以及經由訪談的提問以及古月自身的答覆與陳述,紀錄古月未及述說的私房心語和詩思風景,窺看其如何以詩的主題、節奏和語法,註記自身的生命軌跡,以及心路歷程的起伏與遞變。

文學因緣
古月就讀小學時尤其喜愛閱讀,其導師任職圖書館業務,一到寒暑假,就借閱了不少故事性的書籍,如《一千零一夜》、《水孩兒》等。高年級時,就開始閱讀章回小說如《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到了中學,古月開始接觸了像無名氏的《塔裡的女兒》、《北極風情畫》,以及《海燕集》中張秀亞、潘人木、琦君、郭良蕙、孟瑤等知名女作家的作品。其中,尤其是《浮生六記》影響最深,古月說,沒有經歷過沈三白與芸娘的苦難,愛情是不長久的。

古月 3歲失怙,隨母親與國民黨軍隊撤退到大後方重慶,投奔同在軍隊任職的叔父。幼年喪父的經歷,讓古月的內心極度渴望被愛,這份心緒轉化為她身為基督徒禱告時祈求神撫慰的言語,也轉化為其詩筆下波瀾起伏地對愛情的追求與嚮往,如同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萬般愁緒指向其成長歷程中失去父親的生命頓挫與陰影。

古月後來從基督教協同會聖經書院畢業,在新北市新店某教堂服侍。然而,古月的內心仍對紅塵俗世充滿眷戀,仍冀望著詩文字中百般的心思念想,能夠解答自身對生命的疑惑。因緣際會,在某次教會的聚會中,古月認識了《葡萄園》詩刊的創辦人與主編文曉村。

因此,古月的第 1首詩〈當你憂鬱的時候〉,就是發表在《葡萄園》詩刊。後來古月與李錫奇結婚後進入了《創世紀》詩社,結識了楚戈、辛鬱、商禽、張拓蕪(沈甸)等人,與創世紀詩人群的往來,為以男詩人為主、陽剛氣息濃厚的《創世紀》,注入了陰柔與內省的異質力量。後來,古月將這段時期的寫作,結合其在中學時的少作,後集結為詩集《追隨太陽步伐的人》(1967),李錫奇則為這冊詩集設計封面。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