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與幽玄
落蒂的〈夜宿峨眉聞晚鐘〉
作者:余境熹 攝影:嚴寒
鐘聲在夢中迴響
張眼四望
房內寂然
鐘聲在室中迴盪
四處搜尋
四壁古書依牆而立
鐘聲在山谷間迴盪
開窗外望
屋外大雪
四野無聲
雪落
紛紛
落蒂〈夜宿峨眉聞晚鐘〉刊於2015年10月號的《文訊》第360期,該詩按黑川雅之(Kurokawa Masayuki, 1937~)歸納的審美意識來說,可謂頗具「素」的特質。黑川雅之認為,「素」首先是「來自於對材料有著敏銳感受的身體」,創作者會「竭盡全力去展現素材的長處」,同時盡可能避免「過多的、刻意的個人表達」,以之使作品「產生自然形態的造型」。易言之,「素」的審美觀讓創作者「去除強調自我意識的部分」,否定「為了造型而進行造型的表現」──「完成原創的設計不是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探求物體深層的原型真諦」。
落蒂〈夜宿峨眉聞晚鐘〉正是如此:那位「張眼四望」、「四處搜尋」的敘述主體就是作者的化身,他有著「敏銳感受」,對迴繞的鐘聲不是聽而未聞或覺得煩厭,由此才展開了對「鐘聲」來源的興致、嚮往、追尋與表達。落蒂選用的「素材」,如寂然的房間、靜立的古書、大雪與小窗、無聲的四野等,大抵皆純用白描呈示,保持事物的「自然形態」,不會賣弄文筆地「為了造型而進行造型」,反而讓全詩更添空靈靜謐的氣息,對於「展現素材的長處」當屬有裨無礙。詩之結尾,落蒂復限制「過多的、刻意的個人表達」,「去除強調自我意識的部分」,只留下一幅白茫茫的雪落曠野圖──戛然而止的詩章,並不以作者「自己的想法」為標的,倒是能引導讀者細味反思,去「探求物體深層的原型真諦」。
或者,轉採「幽玄」的角度看,又可為〈夜宿峨眉聞晚鐘〉拓展更多品味空間。「幽玄」是從中國傳至日本的觀念,寖而成為東瀛美學的重要環節。據大西克禮( Onishi Yoshinori, 1888~1959)劃分,「幽玄」包含七個層次的審美意涵。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