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 〉 鄭乃文

藝術靈魂的吶喊

鄭乃文

用畫筆點燃生命

作者、圖片提供:郎亞玲

在台灣藝術的星空下,鄭乃文(1964~2009)是一顆一閃即逝的流星,在他短暫的閃耀時刻,點亮無數追求藝術夢想的心靈。他窮畢生之力,以不悔的熱情,在繪畫創作上不斷實驗,不僅將生命的每一刻轉化為畫布上的詩篇,更在同儕與學生之間,留下了大膽創新的藝術印記。即便離世已15年,他的作品歷久彌新,他是1970年代接受西方美術學院訓練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展開自我追尋與土地認同的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如一盞不滅的光,映照在藝術後進的心頭。

藝術啟航
1964年,鄭乃文出生於嘉義新港,自幼展現出對繪畫的濃厚興趣,經常以塗塗抹抹為樂。有一次,他因畫樹畫出陰影,母親不明所以,認為他畫黑黑的一團似乎是欠缺專業指導,便決定讓他去正式學畫。這歪打正著的主張,不期然地開啟了他的藝術學習大門。座落於新港奉天宮新民路大街,鄭家三代經營西藥房,有經濟能力培養家中對畫畫充滿夢想的孩子。於是,在大哥的鼓勵下,鄭乃文便踏上異鄉的進修之路,〈少年的我〉(2009)正是他回顧那段意氣風發的歲月寫照。1991年,他以第一名優異的成績取得義大利國立米蘭大學藝術學院碩士學位,更堅定了他走上專業畫家的志向。

在學校專攻油畫創作技法的歷程,不僅拓寬了他的藝術視野,也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技法勇於接受挑戰,風格求新求變,不拘一格。義大利豐富的文化資產與藝術傳承也深深影響他,讓他在色彩、光影和構圖的掌握上,融合各家之長,愈加圓熟精準,同時也持續對現代藝術語彙的探索之路。

鄭乃文曾分別在1988、2003及2005年三度獲得法國秋季沙龍油畫創作獎,受到極大的肯定,以一介外來的東方學生,得以在歐洲名校脫穎而出,又很快擠入世界藝術家之列的確是非常難得。他的藝術風格多元且不斷演進,從早期的巴比松畫派、後期印象派,到後來的新表現主義,始終不眠不休,勇於嘗試與突破。

說到「巴比松派」,是19世紀法國,一群藝術家逃離城市喧囂,走向原野大自然的風格特質,以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拾穗〉歌頌擁抱泥土的勞動者,最為膾炙人口,畫家以樸實的筆觸,捕捉大自然柔和的光影,與溫暖真實的農家生命力。

至於「後期印象派」,是指印象派影響力逐漸衰微後,梵谷(Vincent van Gogh)、高更(Paul Gauguin)、塞尚(Paul Ce zanne)三位追求自我靈魂的大師,藉彩筆深入探索個人內心世界,或狂躁乖張、或原始幽暗、或重組秩序。他們渴望的不只是瞬間印象與光線的變化,而是追求更真實、更自由的情感與色彩,每種顏色與線條成為藝術家內心的律動與呼吸。

晚近「新表現主義」在20世紀後期出現,如風暴狂飆,情緒的巨大起伏、情感的張力擴展,無時無刻撞擊著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從抽象回歸具象繪畫,卻用誇張、變形和粗獷、隨興的手法,揭露現代人內心最原始的呼喚。大膽揮灑筆墨、用力嘶喊著掙扎與渴望。從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街頭文化的塗鴉狂想,到基佛(Anselm Kiefer),沉重又華麗的歷史回眸,無不重擊科技文明下閉鎖的人心。

奔放與狂飆
鄭乃文就在美術史脈絡傳承中,不刻意模仿任何一家,他掇拾自己想要表現的主題、經驗、媒材,無論是巴比松畫對自然真實描繪的渴望,或後期印象派深化主觀表達與情感的真實性,或新表現主義將激情推向巔峰,都提供了他藝術表現的養分,以及生命的反饋思索,一步一步,從外在世界的真實,走向內心情感與自我表達的真實。

他的畫布上充滿奔放的筆觸與情感的交錯,色彩豐富,筆勢自由,既有歐洲古典學派的嚴謹,也有現代主義的狂放。代表作〈生命之啟〉(2007)不僅入選法國秋季沙龍,更被國父紀念館典藏,藝術成就有目共睹。

鄭乃文的作品擅長以隱喻和象徵性圖像表達內在心理,他筆下的小鳥、花卉、鳥籠、屋簷等,都不是單純的描繪對象,而是寄託於他對生命、自由、時間與存在的省思之內。〈金色年代〉(2004)以金黃色調為主,呈現記憶中午後斜陽下的教堂景色,金色光影灑落在地面,喚起心中塵封的回憶,營造他對時間與記憶的深刻體悟;鄭乃文善於用視覺語言表達哲理,將畫面轉化為一首首無聲的詩,如線條構圖簡約的〈雀躍〉(2009),隱喻了自由的滋味。

2006鄭乃文因母親的驟逝,受到很大的打擊。也因此對生命無常,陷入質疑與困惑,這也深深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面向。在害怕「失去」的情況下,一改過往偏愛描繪歐洲生活與景色的回憶,如〈米蘭之夜〉(2008)。開始大量描繪生命周遭重要的人物與景色,將腦海中對嘉義老家的情感一一記錄下來,所以我們會看見他在乎的親人圖像,以及嘉義老家周邊的稻田、老屋、宮廟等。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線條的流動和光線的明暗,都在述說內心對家人的依戀與家鄉的濃厚情感。諸如;〈祖孫情〉(2006)、〈全家福〉(2008)、〈游牧〉(2008)等都是具體的代表作。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