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與脈動
上海現當代美術館一瞥
作者、攝影:郎亞玲
在全球藝術版圖中,上海近20年來以過往的歷史底蘊與前瞻性的現代發展,成為亞洲當代藝術的重要樞紐。上海當代美術館在這座國際大都會中,不僅是藝術的展示空間,更是文化思潮交匯、國際對話與城市創新的場域;對於台灣民眾而言,透過上海當代美術館的藝術展演,不僅能一窺東方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更能拓展國際視野,尋找未來交流與合作的可能。本文敘述關注上海當代藝術美術館創建歷史回顧、空間特色,策展創新理念、城市發展課題,與民眾互動機制等,不拘一格。
「城市意象」的櫥窗
依據Kevin Lynch《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指出任何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大眾意象,由許多人意象交疊而成;這些一系列的大眾意象,也都由某一部分居民所共享。作為21世紀華人「城市意象」的櫥窗,上海始終展現國際潮流尖端,「海派文化」絲毫未退色,反而更加鮮明多變、絢爛多姿,令人目不暇給、留戀不去的五感與心靈的體驗,是居民、參訪者、觀光客共創與共有的美感記憶,也驅使源源不斷的人潮前往朝聖。
上海獨有的多重文化面貌,深受其歷史軌跡發展影響。自1843年開埠,便逐漸引入大量建築風格與西方文化,使上海塑就獨特的中西交融景觀與文化風貌。1920年代至1940年代間,上海成為東方文化藝術中心,電影、文學、戲劇蓬勃發展,海派文化自此誕生,強調多元融合、時尚創新,開放後,迅速崛起為國際化大都市,經濟繁榮吸引國際資金投入、人才匯聚,商業文化興盛,歷史累積的文化資產與國際輸入的文創視野交錯下,使上海同時擁有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面貌,從本土至全球、東方到西方,得天獨厚多元兼容的文化特質。
海派文化餘緒
顧名思義,「海派」是以上海為中心形成的一種地區文化,經歷了19世紀中葉開放港口貿易以來,長期東西方文化接觸、交融、碰撞、創新,逐漸形成一種具有兼容並蓄、求新求變特色面貌。具體來說,它涵蓋了以下幾個面向:
包容與多樣:海派文化提煉中華文化精髓,收納西方文化特色,形成了中西混雜、百花齊放特徵,例如老城區建築與設計空間,中西並陳,古典傳統中帶著西方前衛。又如本地菜餚融合江浙與西式料理,口味多樣。
時尚與創新:強調生活食衣住行的時尚潮流,如飾品、旗袍、爵士樂、舞廳文化等,皆表現上海人追求流行,對新鮮事物的喜愛與接受度。
商業與娛樂:作為國際貿易港,上海商業活動蓬勃,帶動娛樂業、出版業、電影業、表演業等發展。凡是張愛玲、海派京劇、滑稽戲、老電影文化,都反映出雅俗共享的特徵。
傳統與現代:海派文化同時體現出對「現代化」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不忘情地發展與改造,如當代藝術、現代文學展現與傳統的交相輝映,既講究新世代的新潮又不失傳承的典雅細膩。
總之,以上海為核心的海派文化,深入生活各個層面,兼具包容、創新、市民性與國際視野,創造出獨樹一格的都市文化型態,體現上海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城市性格。以下一聽便能聯想到海派文化的人物,如文學界的張愛玲,代表作《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細膩描繪上海市民生活,從服裝、裝潢、節慶處處展現海派的生活與時尚。繪畫大師吳昌碩,金石書畫兼備;林風眠融合中西,自創一格,創辦藝專,推動現代藝術教育;豐子愷以簡約幽默筆法畫出市井小民生活百態。商業電影紅星阮玲玉、蝴蝶,電影兼流行音樂界的周璇都以其才藝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現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創辦「上海藝倉美術館」余德耀先生,積極推動中國與國際的當代藝術交流。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龍美術館」二館,除豐富上海藝術收藏,推動藝術教育。龔明光先生改造空間成立「上海當代藝術館」,與國際藝術節連結,無論在空間設計規劃、策展內容、藝術推廣教育、國際交流各方面,皆厚實了上海藝術資源的傳承,成為當代精神的指標,吸引無數的藝術家與收藏家前來朝聖,推動市民美學上更是居功厥偉。
上海的美術館林立,就算以「現當代」為名縮小範圍,近15年大大小小美術館如雨後春筍。浦西以「黃浦區」、「徐匯區」擁有最多也最精美的美術館。浦東新區則後來居上。美術館無論是歷史脈絡、外觀結構、內部裝修、館藏與活動各擅勝場,難能可貴的是策展項目與國際接軌,精益求精、迭出新意。
「黃浦區」地理位置位於上海市中心區黃浦江西岸,面積較小,卻是上海歷史文化最深厚的區域。建築、街道處處保存歷史遺跡,人文底蘊深厚,更擁有外灘、南京路、豫園、城隍廟等知名歷史景點,成為上海人文縮影、海派象徵。此外,這裡也是上海傳統商業中心,外灘和南京路周邊帶動各種國際品牌、老字號商鋪及商場匯聚,加上歷史悠久的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等著名館舍,營造文化氛圍濃郁,成為各美術館發展的基石。
「徐匯區」是中國近現代美術、電影、唱片、藏書、高等教育和海派文化的發祥地。轄區內已公布文物保護單位179處,名人故居83處,上海市80%的文化單位和專業文藝院團匯聚於此,是上海較早完成舊區改造的代表,著名學府如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均在此區。
「浦東新區」位於黃浦江東岸,開發歷史較晚,發展迅速,是上海現代化建設的標誌性區域,以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為代表,擁有上海中心大廈、金茂大廈、東方明珠塔等著名建築,既是中國重要的金融、貿易與經濟中心,聚集眾多跨國公司與金融機構,改革開放之後,反映在藝術市場的表現力,也令人期待。
「浦西區」承載上海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與商業活力,「浦東區」則代表上海現代化與創新動能,兩區隔江相望,共同構成上海的過去與未來。東西區域的藝文資源呈現不同風格特色。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