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別專題 〉 凝凍在少年

黑五類翻紅的年代

凝凍在少年

北京的Cosplay掃描

作者、圖片提供:石菲

隨著1990後、2000後的崛起,各種所謂「亞文化」(又稱次文化)越來越受到主流關注,特別是在虛擬的時空中穿梭、參與性強的「角色扮演Cosplay」更受到商業界與年輕人的追逐,商業大佬小米公司的黎萬強甚至大聲說:「亞文化,是產品經理必修課」。人類總是熱衷於把各種東西分門別類,亞文化的概念與主流文化真的那麼涇渭分明嗎?曾經的戰國時代《楚辭》、魏晉竹林七賢也許是那個時期的亞文化,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但丁創作神曲也曾是被驅逐的亞文化,前一代人的搖滾音樂可以成為經典主流,而曾經是主流文化的京劇卻在有所衰退,在拉丁美洲的原住民族文化吸收了殖民國家的古典音樂,融匯成為富有民族色彩的亞文化已經翻轉成為南美洲主流,印度的傳統音樂文化也將西方古典音樂同化成為在地主流音樂文化,一切都隨著時間在流動變化之中。

青春期的美感意識
2021年4月北京春光明媚的下午,第2屆IJOY漫展xCGF中國遊戲節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現場各種流派的角色扮演爭奇鬥豔,讓人眼花繚亂,年齡層次也非常豐富多元,身著一般常服的觀眾在這裡反而可能被視為「異類」;從舉辦地點和人氣程度來看,「角色扮演Cosplay」已經遠遠不能用「次文化」所概括,其實自人類歷史以來,各種角色扮演就沒有停止過,西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存在希臘祭祀師們的神話溝通者腳色裝扮,導致成為西元前8世紀的偉大遊吟詩人們創作了兩部偉大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故事內容主軸;世界各地的薩滿和遠古中國祭祀巫師的扮演,《楚辭》中的「山鬼」、「東君」、「少司命」等形象讓人展開瑰麗迷奇的想像,魏晉戲曲風流中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的展演各領風騷;中國戲劇中成為經典的男裝扮相美人,以及西方盛行的「化妝舞會」、「嘉年華會」、「假面狂歡節」……等演出,人們渴望以這種方式來與社會對話,年輕一代以更強烈的顛覆精神和創新能力來參與社會文化,顯示了集體意識的包容性和開放度,甚至細碎元素化。

其實每個人在童年或者青年時期都有類似的角色扮演經歷,記得在流行《射雕英雄傳》和《紅樓夢》的1980、1990年代,兒童時期的我特別熱衷於和小夥伴們裝扮成劇中的男女主角遊戲,在湖南長沙某個冬日的下午,我精心梳著林妹妹的髮型、披著家裡白色的床單,念著戲中的臺詞玩耍、奔走在樓道中,突然天地之間飄起了罕見的鵝毛大雪,那時那刻好像第一次從內心感受到了什麼叫時空交錯、悲天憫人,這種青春期的美感與敏感記憶伴隨了一生。

與自我捉迷藏
展會現場的各「角色」背後的身份總是讓人好奇,他們大部分在場內輕鬆隨意地走動,有的成群結隊,有的單槍匹馬等待同道中人,身上的服飾與裝備可以「從科幻武裝到嘴中的牙齒造型」,做工精細與專業態度讓人讚歎,遇到有人拍照馬上擺出非常符合角色設定的POSE,或冷酷、或甜美、或妖媚、或古怪精靈,看不出真實身分的實際年齡和職業背景,大多透露著「迷之自信」,當多個鏡頭圍繞自己的時候,有的滿臉「傲嬌」不亞於世界超模,讓人想起斜槓藝術家安迪.沃霍說的:「每個人都有15分鐘成名的機會。」安迪曾說他最偉大的創作就是他自己;這裡的「角色扮演」何嘗不是把自己當成了創作品並樂在其中,讓參與者們如同置身海明威筆下「流動的盛宴」裡盡情享受1960年代紐約的集體狂嗨!透過一個個裝扮隆重的神秘角色背後他們都是誰呢?我們依次採訪幾位Coser同人,挖掘他們與自我捉迷藏的樂趣。

一位單眼皮自帶古典氣息、身著明朝圓領袍的俊朗「武士」是中學物理老師,一群角色各異的學生簇擁著他,他的藝名也非常古典「白駒過隙」,他說自己著迷於歷史文化的厚度,由此喜歡扮演上歷史中的角色,並且可以讓他和學生們打成一片,讓中華文化的「精、氣、神」充實自己和學生;另一位女Coser「絮雨」玩Cosplay已經有2年,高挑的個子和偏向成熟的日式裝扮讓她看來像個成年人,其實還是個初2女生剛滿14歲,她每次都和小夥伴組團來參加,通過Cosplay她找到了自信和吸引力,讓同學們也更喜歡了,「絮雨」每年的花費主要來自壓歲錢,喜歡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像自己或者非常不像自己的角色都會試一試,不知不覺培養了造型設計技能,家裡人也慢慢支持了,看著她的眼神有著這個年齡的單純、迷茫,但是也感受到了她尋找到自我的快樂;一位扮演著《獄寺隻人》的「山莊」快30歲,他平時在時裝公司上班壓力不小,3年前一開始接觸Cosplay就不由自主地迷上了,幾乎工資的一半都用來購買行頭,他最喜歡熱血、搞笑的角色扮演,似乎可以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充電復活,讓他在工作更加坦然和瀟灑;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的「紫玉」看起來健康、活潑而理性,她特別喜歡日漫,她認為Cosplay和自己其他的愛好沒有兩樣,就像自己喜歡游泳、音樂一樣,在這個圈子裡可以交到新的不同朋友最重要;熱衷扮演「禦姐」的高一學生「璃龍」,其實個性溫柔、膽小,她的服裝大多在「閑魚」二手上淘的,通過Cosplay她膽子變大了,克服了「社交恐懼症」,很多哥哥姐姐給她拍照,讓她覺得變的好看又自信;嬌媚的漢服美人「白露」由男朋友陪伴而來,她參加社團已經有7年,從事中醫醫療工作,喜歡傳統文化、古裝影視劇,她說今天自己身上這套行頭需要1萬多人民幣,躲在腳色當中仿佛自己正由現實穿越進歷史與時空裡;通過Cosplay創業的「岩松」在北京CBD區域率先開起了「乙女僕桌游店」,在國內也是較早跨入這個行業的人,他把愛好變成了事業,店裡「女僕」和「男僕」經過培訓能唱會跳,造型風格常換常新,並定期舉辦各種二次元的線下交流活動,成為CBD人氣頗高的娛樂聚集地,客戶大多以16~35歲的學生和白領男性為主;自認為平時非常普通的大1學生「費裡德」扮演的是帥氣的「終結熾天使」,他在抖音上的粉絲已經達到40多萬數目,他喜歡嘗試各類型角色如古風、武俠、日漫……,最好是有超能力可以拯救世界的角色。

集體無意識的狂歡
穿越在這個沒有時序的空間裡,不禁思慮及:這只是一場如榮格所說「集體無意識」的狂歡嗎?當你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時候,將發現人類心理有一大片神秘的意識之洋。各種特徵鮮明「角色」屬於象徵的符號,代表義勇、性感、奸妄、高智商、超能力……等,隱喻著人類潛藏在意識底層的各種心理補償機制,比如擁有、填補、認同、投射、替代、退縮。由上述活生生的人物採訪中不難體會出他們藏在角色中的各種動機,有的在挖掘來自佛洛德所說「原力」那種與生俱來的生命力量,不滿足於日常生活的妥協與平衡,根據潛意識尋求更多豐富的角色形象,妝點內在更完美的自我;有的渴望填補自身不具有,卻特別嚮往的形象和性格特點,滿足心中的缺憾,正大光明的表達和扮演真實的自己,從短暫的角色演出當中得到滿足感,其實遠比人格分裂者安全;有的在追求認同,讓角色與自身和諧統一、包括夥伴們、同儕們的認同,由此產生影響內在的凝聚力;還有的把崇拜與希望投射到角色扮演的人物上,那是對自己的期許和安慰;各種穿越的角色還暗合心理學中的「分身」概念,獨享與「另一個我」結合的奇妙之旅,點綴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在這個時刻裡的自己也可以像明星、超人一樣被聚焦,這種經歷讓人感到愉悅、刺激。另外在某些扮演者眼中你也會看到孤獨與疏離,他們好像要退縮到虛擬人物的神奇藏匿處,遠離平日的壓抑、煩惱、不公與不理解,躲在腳色裡換趕到安全、擁有同類們的共鳴,其實正是滿足於心理學家所說「從社會常規中退隱出來」的狀態,盛裝之下的穿梭演出有的收穫了自信,有的收穫了友誼,有的收穫了治療,有的收穫了技能,有的收穫了自我的挖掘。

Cosplay如何參與著這些年輕人的日常?插畫師「章魚」一頭金色亮麗的頭髮,搭配金屬感十足的亮綠色的「jojo」角色服坐在活動的嘉賓席,好像從自己畫中的人物走出來,他和女朋友寶兒是圈子裡小有名氣的Coser情侶,他們的外型和愛好都很搭配,兩人的海報照片真是非常養眼的「CP」(搭檔),他們倆都喜歡高冷或者幽默的角色,會一起設計貼近角色性格的特定動作來表達角色本身,有時他們演繹比較幽默的角色自己都禁不住想笑,但是「章魚」說「笑場」和角色設定不相符,一定要儘量避免,當周圍的人通過自己扮演的角色瞭解到日漫作品,正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由於共同的愛好這對CP的感情甜蜜而有趣,「章魚」喜歡做道具和改衣服,開始的時候寶兒不相信他,怕他把衣服弄壞,每次「章魚」改完後都特別佩服;目前還是學生的寶兒特別擅長做各種造型的假髮,每次都是寶兒剪造型,章魚在一旁拿工具和打掃;他們一起「塑造」角色,一起逛展,一起購買周邊和認識同好,一起拍CP角色影片、拍照留念,在拍照時候覺得對方特別好看,一邊互相指導動作,一邊小打小鬧。章魚和寶兒通過網路認識,從最開始被對方所扮演的角色所吸引,到喜歡對方的人,又到喜歡彼此扮演的下一個角色,這種互相交織讓他們的感情更加牢固,用章魚的話說就是「三觀相符,互相認定了對方,在這棵樹上吊著絕不下來了。」每次活動前夕他們又緊張又期待,對章魚來說平時的繪畫工作比較封閉,偶爾出來能夠享有非常好的釋放壓力,25歲的他覺得這裡可以認識更年輕朋友,瞭解新鮮事物、吸收新的番劇和角色,進而激發他更多的靈感去設計作品;20歲的寶兒性格外向,已經是漫展的常設嘉賓,有著自己的漫展社交圈,喜歡在漫展上組織活動,和新的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玩,每次活動剛完他們又開始惦念下一次活動。當問到以後年紀大了還能不能玩cosplay?章魚非常樂觀地表示他以後還可以磕「叔類角色」。看著他們倆小志趣相投無憂無慮,你會感受到現代版「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境界。因為喜歡Cosplay他倆也遭受過外界的置疑和長輩的指責,章魚的媽媽說千萬不要穿開襠褲出去(角色衣服開襠)給我丟人,後來發現身邊其他孩子也玩這個,還有孩子帶家長去展會玩的,慢慢也接受了,在章魚看來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在轉變。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